主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视频影像
 
尚无内容。
 
新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奋进长中医 > 正文

奋进长中医

对接社会实际需求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征程中努力奔跑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4日 09:54     文章来源:


——我校科技工作侧记

近日,我校科技工作又传来喜讯。在2019年度吉林省科技工作大会上,我校共有17个科研项目获得2018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喜讯传来,学校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心里更加充满干劲。他们纷纷表示,“我们一定要勇敢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为中医药现代化加倍努力!”

这17项省科学技术奖的获得也是我校科技工作不断进步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有新突破、新亮点,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抓人才:打造一流科研队伍

“国内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学校更是为我们创造了一流的科研条件,我很庆幸自己选择回来!”

说这话的是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幺宝金。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是我校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王牌”队伍,也是我校科技工作的一张“名片”,其代表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了将这张“名片”打造得更为亮眼,我校积极引进高端人才。2017年,学校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破格引进了幺宝金,给予他研究员的待遇。彼时的幺宝金年仅34岁。

两年来,这位全校最年轻的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切感受到学校对科研人才的重视,“学校在技术路线选择、资金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了科研人员自主权,把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他说。在短短两年时间,他拿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子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的青年项目以及多个省级科研项目。“接下来,我要继续努力,搞好科研,带好学生。”幺宝金表示。

幺宝金的例子是我校求才若渴的真实反映。除了引进人才,学校内部也在积极培养科研人才。近年来,我校先后创造各种条件将科研一线的青年人才输送到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学习。据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越皓介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我院一线科研力量大大增强。目前全院20%的科技人员拥有海外留学经历。”

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内部也采取了种种措施加强科研队伍建设。2018年,该院推出“杰出青年骨干培养计划”。从40岁以下的拥有副高职称的博士中遴选17位,进行为期三年的重点培养。期间,研究院不仅每年拿出20万培养基金,供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培训、国内交流,还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为课题组外导师,对青年科研骨干实行一对一培养。根据计划要求,研究院时时关注这些青年科研骨干们的成长,对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将来这些青年骨干都是我们科研队伍的核心力量,希望他们可以带动更多青年科研人才勇攀高峰。”越皓表示。

习总书记说过,“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长春中医药大学始终把人才放在科技发展战略的第一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竭尽全力培养人才,全心全意尊重人才。近年来,学校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坚持科研管理改革,出台了《长春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长春中医药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长春中医药大学科研业绩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今后,科技处还将进一步推进制度的落地,为科研人员‘松绑’,为他们做好服务。2019年,我们还将在全校召开科技大会,对表现突出的基层科研工作者给予表彰。”校科技处副处长王泽玉表示。


抓项目: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项目下来了,千万不能有松口气的想法,要有如临大敌的紧迫感!”“项目不是请客吃饭,无论老小都必须上心!每项工作必须落实到位,绝对不允许滥竽充数!”

前不久,在我校“2018年度国家重点计划项目论证会”上,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大庆以极为严厉的口吻对在场的每一个人提出要求。此前,他刚刚认真听取了各个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并对他不满意的汇报“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评。望着赵大庆那“难看”的脸色,校附属医院科研管理科科长刘扬扬说:“赵老师是真着急,他发火也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推进项目。”

其实,让赵大庆着急发火的不只是项目验收的问题。他更期望通过做项目,让科研团队科研能力得到提升,让全世界知道中医在干什么,“项目只是载体,但有了载体才能做事情。”赵大庆说。

所以,“抓项目”是解读长春中医药大学科技工作的第二个关键点。近年来,我校科技立项稳定提升。学校科技处提供的资料显示,仅2018年一年,学校各类科研立项总计有266项。其中:学校层面资助29项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与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设立联合基金项目,资助项目22项;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立项56项;厅局级项目14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

“抓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热情,为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先后有4个科研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对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有着深远意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国家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后设立的五大项目之一,其整合了原有的“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等科研计划,含金量非常高。该研发计划于2017年首次启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同年,我校申报的“人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大健康产品开发”和“中医药减少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应用的示范研究”两个项目双双入选。2018年,我校又有“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与干预技术的示范研究”和“中风后主要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研究”2个项目入选这一计划。至此,我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4项,立项项目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前茅。“冲击‘双一流’大学,科研担当必不可少。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无论是衡量学校科研水平,还是学科站位,都是一个重要指标。”王泽玉说。

依托于项目,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共156个,其中省部级以上平台68个,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发改委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5个、重点研究室3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3个、产业技术战略联盟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3个、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教育厅高端科技创新平台2个、重大需求创新中心2个等。

依托于项目,我校重大科技成果硕果累累。其中,《脊柱畸形矫正方法及手术指征选择创新研究》项目融合中医阴阳理论及天池伤科流派旋扳手法,创新提出一系列治疗脊柱畸形的方法;《人参分析检测新方法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解决了人参无损检测、农药残留监测等行业难点问题;《吉林省中药资源保护利用》项目累计指导中药材生产19000亩;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4126亩,实现直接经济产值1.7亿元;累计带动3700户农民脱贫致富。这些项目均以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学校在中医药标准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风病、冠心病中医创新理论及临床研究,腧穴配伍方案优选及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抓服务:对接社会实际需求

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对整体科研发展有全方位思考。校党委书记张兴海多次在会上强调,科技创新不仅要“顶天”,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研发高精尖技术,还要“立地”,让更多“接地气”的科技成果服务大众,惠及民生。

近年来,我校研发团队每年都会深入到全省各地制药企业和药材生产基地进行深入考察,与政府和企业展开密切交流。副校长、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院长陈长宝几乎每个月都会亲自带队到吉林通化、白山等地考察,带领研究人员从社会的实际需求中挖掘科研课题,让科研与生活实现“对接”。

这种“对接”在吉林省的人参产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2003年,赵大庆研究员带领长春中医药大学人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大健康产业开发科技创新团队开始向人参传统功效、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领域发起攻关,由此破解了人参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难题。近年来,该团队通过诠释人参大补元气的科学内涵,形成人参分离制备、化学修饰和生物转化等关键技术,开发出成分和功效明确的系列大健康产品。团队牵头完成人工种植人参进入新资源食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获得国家批准,参与13项人参国家标准制订,研制出8种以人参为基源的创新药物,建立了蜜制、速溶、生物转化等系列新技术工艺,研发人参食品、保健食品20多种,开发系列化妆品96种,其中10项已在企业成功转化,为构建吉林省人参千亿产业带、打造吉林人参品牌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这些年,学校也在不断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比如,我校与通化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当地积极筹建新的教学区,并与修正、东宝、金马、敖东等大型技术型制药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协同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帮助企业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

一切正如校长宋柏林所说:“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引擎作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在促进吉林省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发挥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在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今天,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我校科技工作者也怀揣中医药现代之梦,努力奔跑,为吉林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继续贡献“长中大”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