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视频影像
 
尚无内容。
 
新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奋进长中医 > 正文

奋进长中医

追忆高世昌先生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19:28     文章来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物资匮乏的时候,衣食无忧尚属勉强,更何论精神享受。但是小小的高淑华总有机会去长影剧场看电影、看文艺演出,她和哥哥从小学习小提琴、长笛、二胡。或许你会好奇她是演员家的亲属或是世家小姐?不是,但她是高世昌的女儿,一位蜚声当时社会名流的名老中医。

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是一段不停学习修炼的过程。15岁学习中医,18岁拜御医之后,当时的名医傅香坡先生为师,后又到务本医院、天津国医学院进修理论知识。学满之后,听说开设“新京汉医讲习会”,先生又慕名而去学习一年,直到1941年考取中医师执照后在伪满汉医学会任职。1950年先生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考入吉林省中医进修班(长春中医学院前身)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

先生的中老年时期忙碌而充实。高淑华和先生相差38岁,她记事儿的时候恰好是先生事业的鼎盛时期。先生和王海滨教授一手创立伤寒教研室的事情由于她当时太小已经记不清了,但她记忆深处总是浮现出先生挑灯夜读的情景。那时候的先生已经是名医名师了,但是先生对于学问从不松懈,经常读书到夜半三更,晨起到公园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先生好学,虽不主张西医,但是西医方面的知识也颇精通。听高淑华回忆,那时候先生几乎每周都要去白求恩医科大放射线科会诊(现吉大一院)两次,可见先生医术之高超,声名之远播。

先生对于教育子女、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坚信严师出高徒。他对于自己的学生要求高,他认为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医学生对于知识要持有严谨的态度,因为他们掌握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而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听高淑华回忆当时学生背诵《伤寒》、《医宗金鉴》原文情景,学生们一个个摇头晃脑恨不得像念咒似的一口气背完,我想滚瓜烂熟也不过如此了。先生提倡学生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先生读书的时候笔记工整有序,详实有例。

先生推崇《伤寒论》,治病所用之方也大都是伤寒经方,先生治病以药方精简,药效突出闻明,众多患者慕名而去拜访先生。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处世有自己一套的规矩,他恬淡虚无,精神生活丰富,是一位老票友。闲来除了听京剧、拉二胡、吹笛子、口琴、还擅长小提琴,正所谓君子先识器而后文艺,形容先生再合适不过了。

先生影响了高淑华的一生。在“626”时期,高淑华随同先生还有夏洪生、肖永林两个家庭一同下乡到梅河口,在那里开始了高淑华的学医之路。她崇拜父亲守护健康治病救人,却向往西方医学直截了当,效果突出,时常还和先生辩论中医与西医哪个更科学,哪个疗效更好。直到那一次,高淑华被中医的神奇折服了。

高淑华步入工作之后,有一次咳嗽,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先生见状,遂问:“你是不是伴有大便干燥症状?”高淑华点点头,先生让高淑华买一毛钱的大黄和一毛钱的甘草,熬成水,一日两服,第二日神奇般的好了。先生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有火泻大肠,则肺火泻。至此,高淑华开始了她的中医之旅。她从西学中医班到中医研修班,哪里开设中医学习班哪里就有她伏案学习的身影。1979年高淑华到伤寒教研室供职,做一名资料员,当时先生是教研室主任,高淑华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权,反而要求的更严,每天去的比所有人都早,打扫卫生,整理资料。

先生的一生或许不为现在的人所熟知,但是先生的所为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

明年就是高世昌先生诞辰100周年,值此校庆五十五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以示怀念。

(高淑华口述 郭颖编撰)


上一条:纪念恩师任继学

下一条:追忆往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