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视频影像
 
尚无内容。
 
新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奋进长中医 > 正文

奋进长中医

校友心声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19:28     文章来源:


编者按:校友像一只风筝,无论飞得多远、多高,总是母校难忘的牵挂。母校是校友青春驻扎的营寨,是校友梦想起航的港口。谈起中医大的故事,他们总会滔滔不绝,我们百听不厌。

游子母校情

——写在长春中医药大学55周年华诞前夕

夏林军

2013年金秋,母校即将迎来55周年华诞。作为海外游子,身在异国,心系故土,母校情怀永远是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记忆。

1983年我入学的时候,母校还坐落在红旗街老校区。当时校园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医小院三栋楼,学生上课头碰头。虽然这话带有调侃和自嘲,却是当时校舍拥挤状况的真实写照。那时学生开展活动多在阶梯教室举行,大型文艺汇演要到长影租借剧场。学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更不敢奢求体育馆了,每年运动会只能在200米一圈的短跑 道上进行。由于校舍紧张,就连校学生会仅有的一个10多平米办公室也被校方占用了。作为校学生会主席,我和几位 学生干部向校领导申诉,据理力争,软磨硬泡,最后,在时任校团委书记周立老师和党委副书记张天华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学生会办公室总算解决了。 学校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和整个社会一样,正处在结束十年浩劫、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那时学校里最流行的词汇是“振兴中医”、“拼搏精神”,全校师生员工都在各自岗位上为振兴中医事业而尽职尽责。尤其是中医大师前辈们,他们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向我们传授医学知识。像任继学老师、邓明鲁老师、阎洪臣老师、刘柏龄老师、王烈老师、杨宗孟老师等等,都奋斗在教学医疗工作第一线,让那个时期的我们,有幸亲耳聆听大师们的教诲,亲眼目睹大师们的精湛医术,亲身感受大师们高尚的医风医德。教我们解剖课的邰凤玖老师,身患鼻咽癌,在他生前一个月时,仍然坚持为我们上课,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老教师们这种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并激励我们刻苦学习,奋发成才。每天清晨早操后,校园里或南湖边,大家手捧红色方歌本,默默背诵汤头歌的情景,至今难忘。

记得有段时间因宿舍紧张我被分到“混寝”,和高年级同学住一起。同寝室一位师兄叫吴飞,是中医系80级的班长。当时吴飞准备考研,那时研究生招生数量很少,每年仅招收几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那年寒假吴飞没有休息一天,整个假期都在学校复习,就连春节都没回家,虽然他家就在本市。考研前夕,吴飞作出了史上最牛的举动,他将一本日语词典倒背如流,并让同学们考他词典中的任意一页,只要全部答对,他就将这一页撕得粉碎。就这样,他背一页,撕一页,直至将这本词典全部撕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考取了针灸硕士研究生。吴飞的举动让我由衷地敬佩,从此他成为我心中的偶像,时时以他为榜样来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学习。

大学5年,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是辅导员老师。我入学时的辅导员是张志老师,那时他刚刚毕业留校,风华正茂,充满朝气。记忆中的张老师是一身正气,雷厉风行,对工作充满了极大热情。他对我们的管理方法可谓既严格又细腻,严格的是在学习和纪律上对我们从严要求,细腻的是在思想和生活上对我们关心备至,细致入微。一次深夜,班里一名男同学生病,张老师闻讯赶来,亲自背起这名同学送往急诊。为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家庭状况,张老师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几乎走遍了省内各地,完成了对所带的两个班级近80名学生的家访,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当时张老师还担任了学生党支部书记,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我在大学一年级就光荣入党。如今回顾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和在海外创业的历程,每一点进步、每一步成功都与当年母校的培养、教育和锻炼分不开。后来接替张老师担任我们辅导员的是曲晓波老师和刘兴山老师。每一任辅导员都是言传身教,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这几任辅导员的带领下,我们班级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创先争优,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值得炫耀的是,从84年至87年,我们83-3班连续4年包揽校运动会总成绩第一名,实现了“四连冠”,开创了一个属于83-3班的辉煌时代。当时可谓前无古人,不知今日是否后有来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08年受母校之邀,我从欧洲专程回来参加母校50周年校庆活动。当我回到阔别15年的母校、步入净月新校区时,感受到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真是沧海变桑田呵!当年的中医小院早已化身成一座气势恢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校园。见到久别的师长、校友和同学,更是让人激动不已。王之虹校长、周立副书记、曲晓波副校长等校领导热情陪同我参观了新校区。仲景楼、时珍楼……每一栋建筑的命名似乎都在寓意着古老中医的悠久历史。八卦广场、岐黄路……每一处路标似乎都在激励着学子们不忘弘扬传统文化。在听了王校长的介绍后我得知,母校的巨变不仅体现在校区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更体现在办学水平、学科建设和学校地位的提高。2003年母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2004年成为省重点高校,并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前茅,2006年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等等。几年时间母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建校史上的辉煌。这一切,无不让我们海外游子感到欢欣鼓舞。更让人惊喜的是,我收到了周书记赠送的珍贵礼物——记录母校建校50年来优秀毕业生风采的两本书《远志》和《笃行》。在书中我看到了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身影。几乎是连夜读完了这两本书,深深地为书中每一位校友的事迹所感染。建校以来,母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如今他们的足迹遍及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人类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杏林结硕果,桃李满天下。我想,这是母校华诞最为引以自豪和荣耀的事情。

2012年夏天,我参加世界中联会议再次回到母校,有幸观看了“杏林风-长中情”大型文艺演出。坐在母校现代化的剧场,感受着电子大屏幕所带来的色彩变幻。富有时代韵律的舞美效果和美轮美奂的天幕,让人感觉似乎置身于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一切是那么陌生,一切又是那么熟悉。音乐响起,好像在哪里听过。激昂的旋律引我穿越时空,回到了20年前的长影剧场,回到了当年12.9文艺汇演的舞台,我看到的是一张张亲切而又熟悉的83级同学的面孔,正在表演大型歌舞《长征组歌》……一阵热烈的掌声打断我的思绪,屏幕上闪出了“启古纳今,厚德精术”八个大字,把演出气氛推向高潮。相信所有观众都和我一样,对演出所折射出来的深刻内涵产生巨大共鸣。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校训箴言,而是看到了母校对学子们的殷切厚望,也看到了历届长中人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虽然演出曲目在变、舞台在变,但长中人的精神风貌没有变;虽然校园在变、观念在变,但母校的优良学风、校风没有变;虽然岁月在变、时代在变,但校友们的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永远不会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母校即将迎来55周年华诞的前夕,远在异国的游子向母校送去深深的祝福,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2013年8月30日于布达佩斯

(夏林军,教授,医学博士,我校临床医学院83级校友。在校期间曾任校学生会主席、校团委书记等职。现任我校匈牙利地区校友会会长,匈牙利东欧有限合作股份公司董事长,兼职匈牙利首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兼任匈牙利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曾经的我们

安桂梅

曾经的我,为了求学,离开了家乡;曾经的我,因为想家,差点放弃了学业,是赵老师的温暖,是同学的关心和友情,伴我走过了那段最想家的日子。

第一次从家坐火车到学校的路上,我感染了风寒,不想吃药,时常想家想得泪流满面。辅导员赵老师听说后,带我去校园散步,指着身边的小树对我说:“你们就和小树一样,很快就会长大。”而寝室的同学为我弹琴,教我唱歌,帮我驱走了思乡的愁绪。

五年的大学生活,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这五年里,每一次韩姐拿到工资后,都要为我买一点好吃的,改善生活;毕业留言里,李茹姐为我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梅子,我总是愿意这样称呼你,好像这个名字和勤劳、朴实、聪明、好学是连在一起的。忠诚是你的美德,勤奋是你的伴侣……”其实我知道,我并没有李茹姐写的那样好。还有许多我熟悉的和不太熟悉的同学,也为我写下了激励的话语,每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都会感到很温暖。

当然也有出笑话的时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大声喊:“不要为我买票,我借月票了。”引起了全车人的哄堂大笑,以及售票员的哭笑不得。还有,在实习的时候,把老师的名字当成患者的名字,大声喊,老师听到后,幽默地说:“这个同学可真行,第一天实习,就给老师开个方。”这些在当时让我觉得“太囧”的事,如今也都成了有趣的回忆。

最让我们受益的,还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它不仅是我们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也充实了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更为友谊增添了温馨。多年过后,我已成为一名老中医,在我的行医过程中,无论碰到怎样病情严重的病人,我都会用最平和的语气告诉他:“没事,有我呢!”当然,这句话中包含了很多,包含了无数个夜晚的刻苦读书,包含了无数个白天的辛勤钻研。中医博大精深,我祈祷,我们共同的努力能使它为人类的健康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曾经的我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怀念那时的点点滴滴,怀念我们的大学生活。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梦 想

罗 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小的时候谈不上有梦想,头脑中也没有清晰的概念。从不断浮现的记忆中想起自己从懂事起,就特别愿意登台表演,尤其喜欢跳舞。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有人提议,我就会非常大方地表演一段。

从儿时到准备考大学这个期间,正是“文革”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一片“忠字舞”的高潮,各行各业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跳同一支舞曲——“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在那个阶段,我始终是一名活跃分子。第一次登台表演是在小学一年级,那天区政协礼堂有演出,我当时兴致勃勃地前去观看,挤在第一排正看的来劲时,不知是谁说让我来一个,我稀里糊涂地被拥上了台,背后有人说:“快表演一个。”我当时像条件反射一样,毫不犹豫走到舞台中央,面对耀眼的灯光和黑压压的人群,我没有一丝怯场,非常自如地跳了一段舞。从此,我就被学校选进了舞蹈队,每天上午学习,下午排练,也经常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演出。有一次,学校组织老师到“鸣放宫”,也就是现在的吉大礼堂观看话剧,我当时非常想看,正想着没有票时,负责乐队的孟老师递给我一张票说:你爱好文艺,你去吧。孟老师的这句话,使我清醒地认识到,我是多么爱好舞蹈,喜欢舞台啊。在以后的日子中,这种爱好越发强烈,使我心里渐渐产生了要永远活跃在舞台上的向往,这也许就是我儿时的梦想。

不知不觉高考来临,经过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我立志当一名医生,怀揣着献身医学事业的梦想,走进了长春中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长春中医药大学。当时校园很小,可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此时的我完全没有儿时的那种活跃尽头,总是静静地处在不被人知的角落,平静地观望着眼前的一切,模范遵守学校生活的节奏,十分用功地投入学习。记得在军训结束后,学生会要组织一场文艺演出,七八级要编排一个蒙古族舞蹈,同学们都在争先恐后,积极参与。我仍然是平静地呆在一边,不知自己在等待什么。无意间,一位被选上的同学走到我面前,自然自语地说他根本不会跳舞,真为难。他问我:你会吗?我的神经仿佛被针刺一样,我会吗,我何止是会啊,登台表演虽离我多年,但儿时的愿望没有磨灭。我毫不犹豫地对这位同学说:那我替你去吧。随着这次舞蹈表演,积压心中多年的愿望被激发出来,对舞蹈的热爱之情喷薄而出。在五年大学生活中,无论在联欢会上,还是在运动场上,时常出现我欢快的身影。印象最深的是双人舞,《草原兄妹》和《冰上圆舞曲》,尤其是和学校舞蹈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舞蹈选拔赛,表演的孟加拉舞蹈《脚铃舞》,堪称具有专业水准,至今难忘。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卫生管理工作者,也实现了当医生的梦想。尽管现在从事医疗管理工作,但一直积极努力地为卫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没有实现从事舞蹈的梦想,但对舞蹈的热爱之情,一直感染着我,使我养成热情开朗、平淡随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事业上,都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充分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离开母校已经30年,我时刻感受到母校的发展,如今学校已经进入辉煌的时代,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母校赐予我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去实现人生中的美好梦想。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难忘的岁月

张子丽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回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虽然有着幸福而美好的回忆,但是,最令我难忘的岁月是在大学时代。五年的大学生活,给我留下了最深刻而难忘的回忆!

有一位让我难以忘怀的老师,就是年轻、阳光、帅气的王革老师。他虽然是我们的老师,但更像我们的兄长。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很大。记得那年我们到吉林蛟河县实习中草药采集,王革老师带领我们上山识别采集中草药。有一天,我们真的挖到一颗野生的人参!但就在那天上山采药时,天气突然下起很大的雨!当时我没有带雨衣。雨越下越大,我们就赶快下山,被雨淋湿的我,感觉很冷,这时我忽然感觉有一件雨衣在背后披在我的身上。当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王革老师把自己的雨衣给了我。当时我特别感动!我说:“王老师您用吧,我没事的。”可是王老师却执意让给我,并说:“快披上,别感冒了,我是搞体育的,体质好,不怕冷!”3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这件事,心中就充满了感动之情!难以忘怀!

我们78级一班虽然在全年级四个班里平均年龄最小,可是有两位老大姐,韩红妮和赫雪筠,一位老大哥王之虹,他们也是让我们敬重有加,令人难忘!尤其是我们寝室里的赫姐,她不仅很有大姐的样儿,亲切善良,令人尊重!而且还是位才女!记得曾经有几次,每当我们心情不好或是身体不适时,她就会关心安慰我们,还给我们讲故事和小笑话,总能给人以温暖、鼓舞和开心!更让人难忘的是她自己编的中药方剂歌诀,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方便又好记忆,给我们帮助很大,使我们解决了那些难记的方剂,至今令人难忘!

还记得当我接到录取“长春中医学院”通知书时,心情特别激动!那是我一直向往和憧憬的大学啊!去大学报到那天,我第一个遇到的大学同学就是苏颖,而且我们两个人分到一个寝室里,3楼32房间。当时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聪慧、乐观、善良。苏颖性格非常好,待人亲切,开朗乐观,我很喜欢和她交朋友,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她是我大学里最难忘的同学!记得刚上大学一年级时,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父母,常常因为想家心里难过,她总是安慰和关心我,让我感到一丝温暖和感动!她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感染了我。苏颖同学还多才多艺,是我们班里的小才女。记得她经常给我们拉手风琴,教我们学唱歌、学识谱。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都是在她拉的深情和快乐琴声、歌声中度过!《军港之夜》、《啊,朋友再见》、《拉兹之歌》等等,那些充满激情和深情的歌声为我们原本比较枯燥的大学生活增添了绚丽而丰富的乐趣!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我们五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轻松而愉快地度过了。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使我的大学时代成为人生中难忘的岁月!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幸福就在身边

姚虹

其实幸福就在你的身边,要发现幸福,感受幸福。

当你早上起来推开阳台拉门,新鲜的空气甜滋滋的,怡人香气扑鼻,伸伸懒腰,吐故纳新,好舒服,神清气爽,这是幸福。

当你晨起洁面之后,照照镜子,以外侧内,进行望诊,面色不错,舌淡红苔薄白,心情也不错。这是幸福。

当你打开电视,一边收听路况新闻,一边作为称职的太太、合格的妈妈为家人制作早餐,色香味俱全。看到家人享受美食的样子,这是幸福。

当你开车上班,驶出自家车道汇入主道时,看到邻居面带微笑彼此行车,能相互礼让。这种良性氛围,这是幸福。

当你来到单位的门前,刚好有位同事出来,他看到你,就一直拉着门让你进去你礼貌道谢。向前走几步到二道门时,看见一位老教授走来,你也拉着门先等她出来,她给了你一个笑容。相互帮助,这是幸福。

当你来到了教室,看到学生们早已在教室里等候你的到来,你能为他们传递医学知识。你存在这个世界上,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是幸福。

当你临床上为病人解除了痛苦,他(她)们将自己的家人的健康交到你的手上。那种信赖,那份感激,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幸福。

当你在停车场倒车,由于技术不娴熟,加之停车位狭小时,有人帮助将你的车顺利倒出,还能幽默地假作擦汗的样子,逗你开心,你不高兴吗?你一谢再谢,这是幸福。

当你休息时逛逛商店,柜台上会有营业员主动询问你需要帮助吗?当你什么都没有买时,她还是面带笑容请你再来。当你来退货,她还是面带笑容的谢谢你。受到这样的礼遇,这是幸福。

当你看到自己的先生为家庭尽心尽力,回到家里略显疲惫,你递给他一个热毛巾敷一下僵硬的后项,他看你的眼神亲切带有满足。这是幸福。

当你带着父母去旅游,让父母看看世界的美妙,享受不同国家的美味佳肴,当父母面带慈祥的笑容看着你的时候,那是欣赏的眼神,那是刻骨铭心爱的眼神,那是世界上最美的眼神。你不幸福吗?这是幸福。

当你接到一个电话,这熟悉的声音,这感谢的话语是来自你的宝贝儿子,他说:“妈妈我要感谢您!”妈妈听后鼻子发酸,老泪纵横,这是幸福。

当你接到来自远方母校的呼唤,让他的学子快快回到家中团聚,去看看母校的发展变化,母校没有忘记你,同学没有忘记你,你不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你的存在很重要。这是幸福。

幸福很多,很多,幸福需要用眼睛去看,用行动表示,用心聆听感受,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发现幸福,感受幸福。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岁月有情

李其春

三十年的春潮不息,三十年的坎坎坷坷,三十年的上下求索,时光带走了青春年华,留下的,是同学情谊、师生情谊的地久天长。

此时此刻,回首征程,思绪万千。都道时光无声,我念岁月有情。难以忘怀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难以忘怀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难以忘怀同窗数载的学友情长……无论走过多少个春秋冬夏,无论尝过多少酸甜苦辣,那段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日子已经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了最美丽的音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

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看今朝,任世事浮沉,学子情浓,扬帆起航,成栋成梁。

展望未来,几多希望,几多憧憬。我们将继续用耕耘,去镌刻母校多彩的年轮,在母校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也祝福母校鉴往知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源·园·缘

姬红霞

近日因母校校庆及毕业三十周年的临近,思绪常常变得飘渺,一些往日的人和事渐渐在眼前清晰,一个个定格的瞬间如繁花般在记忆深处悄然绽放,对母校丝丝缕缕的情愫和爱恋涤荡于心底,虽薄如蝉翼,却坚不可摧。

35年前,解放思想的春雷解冻了“十年”冰封,也使我们这些被耽搁的一代,恢复了高考。带着渴求知识、探索真理、报效祖国的理想,从大江南北来到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启一段崭新的生命旅程。那时的校园生活宁静而充实,学习氛围相当浓厚,尤其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刻苦、严谨、仁心、专术”是我们这代学子的优良品质,学有所思,学有所成是我们这代学子的追求。同学们在一起上课、夜读、实践,一起交流畅谈,规划人生……现在想来恍如昨日。

岁月听风,寒暑相易。毕业至今的30年里,得益于母校的培养和教诲,同学们都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中医学领域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专研,在学术领域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在行医路上时刻谨记作为一名医者的职责和操守。30年来,无论是艰辛的创业初期,还是多年来的行医生涯中,母校和同学们都给了我方方面面的帮助,这份情谊是最真挚的也是最纯粹的,青丝变白发,30年的牵挂酿成30年的真情。回首青春年少的日子,那时的生活是原味的,那时的喜怒哀乐是纯粹的,那时的风雨彩虹是明亮而美丽的。虽然走过喧嚣也经过落寞,30年的风风雨雨依旧让我们这群当年的青春少年携手同行,这就是生命的馈赠。

如果说过去的30年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奋斗史,那么展望下一个三十年,同学们会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陆续回归到家庭,含饴弄孙,安享天伦。新一代的学子们即将为我们的母校争得更多的荣誉。而我们始终坚信,母校的精神会在一代代学子中薪火相传。作为一名中医大的学子,我永远感谢栽培鼓励我的老师和同学,我衷心地祝福我的母校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续写辉煌!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我爱你,长春中医大

杨玉洁

35年前,解放思想的春雷解冻了“十年”冰封,也使我们这些被耽搁的一代,恢复了高考。带着渴求知识、探索真理、报效祖国的理想,从大江南北来到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启一段崭新的生命旅程。那时的校园生活宁静而充实,学习氛围相当浓厚,尤其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刻苦、严谨、仁心、专术”是我们这代学子的优良品质,学有所思,学有所成是我们这代学子的追求。同学们在一起上课、夜读、实践,一起交流畅谈,规划人生……现在想来恍如昨日。

岁月听风,寒暑相易。毕业至今的30年里,得益于母校的培养和教诲,同学们都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中医学领域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专研,在学术领域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在行医路上时刻谨记作为一名医者的职责和操守。30年来,无论是艰辛的创业初期,还是多年来的行医生涯中,母校和同学们都给了我方方面面的帮助,这份情谊是最真挚的也是最纯粹的,青丝变白发,30年的牵挂酿成30年的真情。回首青春年少的日子,那时的生活是原味的,那时的喜怒哀乐是纯粹的,那时的风雨彩虹是明亮而美丽的。虽然走过喧嚣也经过落寞,30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我们这群当年的青春少年携手同行,这就是生命的馈赠。

如果说过去的30年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奋斗史,那么展望下一个三十年,同学们会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陆续回归到家庭,含饴弄孙,安享天伦。新一代的学子们即将为我们的母校争得更多的荣誉。而我们始终坚信,母校的精神会在一代代学子中薪火相传。作为一名中医大的学子,我永远感谢栽培鼓励我的老师和同学,我衷心地祝福我的母校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续写辉煌!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七律·随感

刘志光

年当花甲同窗友,

如今时代话春秋;

坎坷人生今回首,

如烟往事梦中游;

暮年余生多保重,

知足长乐莫烦忧;

悠悠万事东流水,

学友纯情永世留。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学友情

王野

花甲始敢论废兴,

岁月风华亦相曾。

纵经马蹄车轮后,

犹存一念为苍生。

劝君莫再述恩怨,

功过是非难分明。

今归闲庭春却去,

谁道我辈无真情?

(本文作者为我校78级校友)

老校区的楼

李大伟

回忆起大学时代,我常常想起老校区那几幢楼。

九十年代初,从工农大路39号的正门一进院子,左侧的是四层高的楼,学院的行政办公和中药系都在这幢楼中。四楼是学校机关,三楼是中药系的各教研室,二楼除了系主任室、办公室和书记室,再就是四个教室。当时中药系只有一个专业,且每年只招收一个班,我们九一药的教室在二楼最西端的第四教室。一楼是中药系的各个实验室。那时各班级的教室,基本是固定的。我四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这幢楼里度过的。不上课的时候,我也经常呆在教室里,很少回寝室。毕业前曾请爱好摄影的朋友拍过一张第四教室的全景照片,我班几乎每个人都保存了一张。大家还约定,毕业后每十年来这里再聚一次。可惜已经无法实现了。

从校门进来后直走向前偏左一点的是幢二层的阶梯教室楼。这里座位最多,人数较多的中医学专业的同学们常常在这里上公共课。中药专业人少,我几乎没在这里上过大课。晚上,阶梯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会组织的诗朗诵、演讲比赛、卡拉OK大赛、辩论赛等。最不能忘怀的是,1994年11月的一天,在时任学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周立的带领下,作为预备党员的我在这里慷慨激昂地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阶梯教室再向前穿过运动场,就到了图书馆。这幢楼比较新,与留学生楼连成一体。那时的阅览室晚上六点开门,要想得到座位,必须提前15-20分钟去排队。阅览室虽然不大,但很静,绝不会像现在一样时常传过来手机铃声什么的。在这里阅览学术期刊、专业书籍,或是做做课后作业等,都是十分有利的。第四教室虽然好,但由于同学间相互熟悉,一旦人多时,便不能保证大家安静学习不交流。因此,在大一大二我未进入学生会时,白天的课程一结束,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位于校门右侧的教学楼里面是中医系和针灸骨伤系,有教室、实验室及教研室。我们中药专业的《解剖生理学》《微生物》《生物化学》等几门课程是在这幢楼里面学习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楼阴面的某个实验室里,存放着教学用的尸体若干具。曾多次有同学说深夜从那窗前经过时,听到里面发出的怪异的声音,不知是真是假,但胆小的同学晚上便不敢一个人从那楼前经过了。现在想来也很有意思。

该楼西侧便是当时唯一的一幢宿舍楼,共四层,三四层住女生,一二层住男生。同出一个大门,也没有严防死守不让某一性别进出的门卫。现在的同学们看了一定很羡慕。其实,在当时也被其他高校的好多同学羡慕呢。宿舍太少,学生多。我们中药系和部分针骨系的学生并不住在此楼,而是在工农大路对面,与附属医院相邻的原卫校的那幢楼,三四层属于卫校,二楼一楼是宿舍。一楼全是男生,二楼有男生有女生。在很热的夏天的晚上,一楼的水房里常常就会被熄灭了灯,一些穿着很少的男生在里面冲凉。然而那年代的自来水供应有时不畅,导致二楼水流跟不上甚至停水,于是就有部分女生走到一楼水房来接水洗漱。较腼腆点的女生遇到这场面常常吓得尖叫,匆匆跑回二楼。我们的寝室与水房隔着四五个房间,仍然能听到偶尔从水房里传来的尖叫声。后来一些女生们渐渐习惯了,遇男生冲凉,也不怕了,各洗各的,互不干扰,也无人尖叫了。反正灯是关着的,基本什么也看不清。

确切地说,当时我校的宿舍楼只有一幢半。我上大二没几个月,学校新建的五层宿舍大楼落成了,位于原宿舍楼南侧50米左右。全校男生都搬进了新建大楼。所有女生住进旧宿舍楼了。记得那天是1992年12月5日,是个星期六,傍晚时分,我们宿舍8人自己拆床卸床,从较阴暗的卫校一楼换到了新宿舍的四楼。这回,男女生开始分楼而住了。此后,我校也向其他高校一样,各楼增设门卫,严禁异性进入。男女生同一幢楼没事随便串门的日子结束了。当时的通讯不发达,宿舍与门卫之间连有对讲系统,如果有外人来找某个同学,楼下门卫的阿姨会用对讲机来喊他,如果恰好遇到宿舍同学在睡午觉时,一旦遇到喊声就悲催了。有时,找人的人也会亲自来喊话。我们班的团支书美女就有好几次用她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亲口喊睡在我上铺的那位兄弟。

无论如何,男女生分楼居住是时代的进步,总体上利大于弊的。尤其是夏季男生们冲凉方便多了。不用再担心突然闯进来的女生尖叫了。只是男生楼的水房在阴面,朝着女生楼的方向,所以晚上冲凉还是得关灯。大二的夏季,一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好多人夏季冲凉而冬季却不冲凉呢?一定是因为水太凉了。而事实上气温是一天一天逐渐变冷的,如果我坚持每天冲凉,则不一定会感觉到水温的明显变化,这样或许可以坚持到冬天仍然可以冲凉却不觉得冷。打定主意后我就决定挑战一下自己,虽然周围好多人反对,但他们无法驳倒我的推理,因此,没有打消我的念头。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到了寒假。我成功了!自此也更加敢于接受各种挑战了!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母校早已喜迁新址。老师们有了宽敞明亮的教研室,同学们有了宽大整洁的宿舍,做实验也专用实验楼了。图书馆想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挤了吧!这一切都可喜可贺!在写这篇东西时,我其实更想念的是给予我无数启迪的诸位恩师们,更想写写他们,还有那些相互提携相互鼓励的可爱的同学们。但那得更长的时间,更长的篇幅了。只好期待以后有机会,再去整理和记录吧!

(作者为我校药学院91级校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毕业后,留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

手书时代

陆亚男

又到一年开学季,新生的行李里,别的不说,手机和电脑估计是少不了的。这不仅是学习用品,也是联络工具。不必就此发些奢侈啊、赶时髦之类的批评,这是时代的脚步,谁也拦不住,也是现代人的幸福。不过,偶尔,我也会怀念那些鸿雁往来的时光。

我是多么有幸,赶上了书信时代的尾巴。读大学那会儿,电话还不算特别普及,和家人、朋友的联络,主要还是靠书信。课堂上,图书馆里,自修室里,或者在宿舍的床上,拉上床帘,拧亮台灯,将自己与外界分隔开来,铺上一叠信纸,拿出一支新注满墨水的钢笔,多少问候、思念、祝福,以及一些些想要倾诉的小情绪,就这样一字字、一行行形诸笔端。因为不能即刻收到回复,所以盼望与等待也成为了书信的一部分。

手书时代,联络的不便与书写的费时费力,使得每封信都饱含着诚意。没有Ctrl C加Ctrl V,没有Delete,每句话、每个字都是在头脑里斟酌过再一笔笔写下来的,偶有增删涂改,也显出是经过审核检查后再发出的真诚。女生之间通信,喜欢用印着各色水印的花色信纸。女生宿舍外面的小马路上,每到周末的晚上,总有些卖这样信纸的小贩,信纸上有的印着粉色的心,有的印着烟色的山,有的飘着红红的枫叶,有的漾着盈盈的春水,每一个图案都代表着一种心情。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心情选择不同的信纸,并叠成各种花样。可是也有例外,我曾经收到一封好友写在餐巾纸上的信,告诉我她谈恋爱了。我猜,她一定是在和男朋友吃饭,趁着男友去卫生间或买单时匆匆写下了这些话。这位闺蜜有着假小子一般的性格,信的形式也很豪放,字迹几不可辨,可是那行间却满溢着小女人初恋的甜蜜,透着被宠爱的自信与幸福,而我是多么开心可以第一时间和她分享!

父亲是个老派的人,每一次来信信封上我的名字后面都用小一号的字体写着“同学收”,打开来,里面总是写着“您好”、“您”如何如何。有一段时间,这成为身边同学的笑柄,大家都觉得父亲的这种称呼很奇怪。现在想来,这是父亲对离家在外的儿女表达平等尊重的一种方式。父母这个角色,爱是本能,方法却是慢慢学来的。父亲看着我慢慢长大,走远,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指导我、教育我,他用这一个“您”字,告诉我,从此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和他们平等地站在一起,可以自主地做决定了。

手书时代,若能写一笔好字,是一项令人艳羡的才能。那些美丽的字迹,或娟秀,或刚劲,或饱满,或灵动,都在读信的快乐之外,又让阅读者多了一份欣赏艺术品的美感。有一位博士朋友,知道我英语学得不好,送给我好几本英文参考书,并且坚持用英文给我写信。每封信都是漂亮的花体英文,满满几页纸没有一点修改涂抹。读这样的信,让我在感动中,亦生出见贤思齐、迎头赶上的愿望。

大学毕业,我将四年里收到的信件全部整理出来,按照人物和时间装订成册。这其中有家书,有朋友的鸿雁往来,也有隐晦朦胧貌似情书的来信。它们整齐地被装订起来,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照片放在一起,是关于岁月和存在的另一种证明。这也是我热爱书信的另一个理由,可以保存,可以随时翻阅,可以反复阅读、咀嚼、回味,甚至在多年以后轻轻荡起心底的一层涟漪。就像一本只写给自己的书,无论书信长短、字迹好坏、写在怎样的纸上,每一字,每一句都透着真诚的温暖,记着泛黄的感动。提醒我,我是这样真诚地爱着他们,也被他们这样真诚地爱着。

(本文作者为我校药学院93级校友,现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工作)

我和长春中医的十二年

刘佳霖

值完又一个24小时班,带着疲惫和妻子一起去逛超市,边挑东西边聊着昨天夜班的事情,手机响了,屏幕上显示的是“大姐”的照片。接起电话简单的问候和玩笑之后,大姐告诉我学校正在筹备五十五周年校庆。我听了之后很是惊讶,心想这时光啊真的是荏苒了。

2001年的9月,我和2001级的同学一样怀揣着理想与希望来到了长春中医学院。现实中的校园与我对大学的憧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用时下的流行语讲就是亮瞎了我的钛合金眼啊。这校园身处红旗街的繁华之中,却能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不染,真真难能可贵,大一的一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老旧灰暗的寝室楼,黄沙漫天的操场在军训时被戏称为红旗街沙尘暴的发源地,风起时喊过口号,几百人的统一动作就是从嘴里往外吐沙子,操场尽头是唯一的阶梯教室,傍晚那昏黄的灯光能让你霎时间体会穿越的感觉,仿佛置身西部片或王家卫的电影之中,一阵阵的秋风,裹挟着落叶打在身上和脸上。于是这番深秋肃杀的景象便印在我的脑海中无法抹去。校园环境着实是差,不过我们幸运地赶上搬迁净月校区。和老校区比起来净月校区虽有太多的不完善,但这里毕竟是新的,大家都充满了欣喜,可随着天气转凉,大家发现要克服的困难还是很多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学校的宣传片,不禁觉得时间不光是把杀猪刀还是把美容刀。2002年的秋天我们搬到净月校区,当时学校的主体就是一栋办公楼、一栋实验楼、一栋教学楼、一个食堂、两栋寝室楼,寝室楼中央有一个坐地起价的小超市,且没有操场,没有植被,刮起风来,尘土可以把广场上的台阶埋掉一阶。当我带着中医系来到净月参加校运动会的时候已经是2004年的秋天了;没有浴池,学生要到师大、农大、公安专科去洗澡。如今再看这校园真的可以用气势恢弘、大气磅礴来形容了,那时的净月是师大的天下,从外边逛街打车回学校,你要是不说去师大净月校区,你都回不来,因为司机不知道师大的对面还有我们。如今的博硕路上才是真正的师大、警察学院、我们三足鼎立了。

2003年的秋天,我们战胜了“SARS”,同时也迎来了学校四十五周年的校庆。那时,我是校学生会副主席,负责礼仪队和刀旗队的选拔和训练,而之前提到的“大姐”就是学生会主席刘杰。期间的辛苦自不必说,无外乎起五更爬半夜,还要克服东北那早晚冷、白天热的天气。最终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盛况空前!庆典晚会上我们校学生会还共同演唱了一首《相亲相爱》,不是我们“土”,而是那个年代只有这首歌最适合。就这样,我亲历了母校四十五周年的校庆。在净月的时光只有短短的两年,而我也真的把我的热情和精力全都奉献给了她。在这里,我从校学生会生活部的副部长成为了副主席,我带领新生进行了新校区的第一次《医学生誓言》宣誓;和刘永杰、康建斌一起(生活部部长)组织了新校区的第一次寝室卫生检查;并最终确立检查制度;举办了第一次新生歌手大赛;成立了学生宿舍、伙食管理委员会;完成《学子生活》的创刊。那时的学生会与广播站非常要好,他们的站长操着一口山东普通话,他叫陈家权,是我们班的支书,而我是班长,时至今日同学们仍叫我班长。也是这时与学生会的兄弟姐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年五月大家还专程从长春赶到吉林参加我的婚礼。

2004年的秋天我们又搬回了红旗街校区直到2006年毕业。这两年里,从校学生会退下来成为了中医系的副主席,带领中医系力压职业学院成为新校区首次运动会的第一名。带领中医系回到净月夺走知识竞赛的第一名等等。2005年的夏天我以“大四”的高龄,成为校学生会主席团里最后一个入党的主席,甚至毕业后还回到学校转正。那一年终于有时间学习了并过了四级。那一年我第一次看到“大姐”喝多,十二年间只有这一次。之后的日子里我选择了考研,2006年夏天我见证了长春中医学院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时刻,我们成为了她更名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同时,我也幸运的成为了辽宁中医药大学更名后第一批研究生。

2006年的秋天我带着光荣与梦想来到沈阳,凭借大学时在学生会的积累和锻炼,我成为了2006级研究生临床班的班长,研究生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生会副主席,校团委学生副书记。那几年里我成为了长春中医在辽宁中医的代言,因为在研究生学院老师和同学们都习惯的将我和长春中医视为一体。每当我回忆大学和研究生的两段生活时,我总是认为大学时我为学校的付出更多。但我不知道我的名字是否留在了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校史里,可我的名字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年鉴里。2007年的4月我从沈阳回到长春参加22届学生会五周年的聚会。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同学们,还有团委的李磊书记。

2008年的秋天,是长春中医和辽宁中医成立五十周年的庆典,我在沈阳负责一些校庆的事情,此时的游子之心使我想念起了我的同学和母校,想知道那里的校庆怎么样了。庆典当天在辽宁大剧院的门口我遇到来沈阳参加辽宁中医庆典的王之虹校长,校长见到我很高兴,问我是哪届的学生,最后握着我的手说:学校现在变化可大了,可不是你们在时的样子了,有时间常回母校看看。因此我对母校五十周年校庆的印象是在校长那紧握的双手以及想象和怀念中留下的。

2009年的夏天我研究生毕业,毕业典礼上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杨关林教授握着我的手说:“到了北京好好发展,有时间常回母校看看。”自此之后,我二十年的学生时代画上了句号。

2013年的夏天,我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外科的一名医生已经四年了,四年中每天面对着各种脑部疾患的病人,看淡生死,迎来送往。四五天就值一次24小时的夜班,下班时也要24小时待命,如果有急诊手术要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参加手术和抢救。即便是这样的生活,我也仍然以我是医院里为数不多的长中大学子而感到骄傲。

每当值班闲暇时刷一刷朋友圈、空间,看看昔日同学们的近况。大家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已年过三十,有了家庭,着急点的也已经成了爸爸妈妈。从2001年的秋天相识到今天,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岁月就像一双无情的手将我们脸上的青葱与懵懂抹去代之以成熟与老练。而我们心中始终不变、共同的地方就是这里——长春中医药大学。

四十五周年校庆时的我在长春,作为亲历者我将自己融入其中;五十周年校庆时我在沈阳,那时作为辽宁中医的学生,对母校只能是期许她的明天更美好;而今五十五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在北京。对母校的祝愿发自心底,也希望她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希望在校的同学们可以真正的爱她,尽管她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你们去建设她、改变她。青春要用不凡来诠释,要用知识来充实,要用胆识来磨练,无论你用何种方式实现着青春,不要在青春的路上留下遗憾,终要记得无悔青春。

(本文作者为我校临床医学院2001级校友,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我的中医大情怀

杨永刚

一所大学有没有魅力,在于它有没有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于她有没有自己的故事,那种曾经发生在校园里的让人们铭记在心的大学故事。最近一段时间,在《校报》上经常看到中医大的校友和学子们讲述着自己的大学故事,大家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母校深沉而真切的眷恋和对母校美好的祝愿。其中的有些故事,与我的大学时代很相似,让我经常思绪连绵,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青春岁月。

感谢长春中医药大学给予了我最好的发展空间和奋进平台。18年前,带着“生逢其时”的豪迈和“心向往之”的期盼,18岁的我来到长春中医学院就读。就是这所大学,曾经见证了我进城求学的足迹。从此,我的人生、我的简历、我的事业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镌刻生命的感恩与感动。18年来,我感受了真情,获得了成长,奉献了青春、智慧和汗水,积淀了岗位经历、人生履历和社会阅历。我很庆幸,身处母校这个温暖的校园。

感谢恩师给予了我最好的知识营养和成长元素。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读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好领导,结婚时遇到好伴侣。我认为我是幸运的!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我曾有过梦想与憧憬,有过发奋与努力,也有过彷徨与惆怅。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我遇到了很多恩师,他们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并给了我努力的方向,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逐渐懂得了一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我始终铭记恩师们的谆谆教诲,对所经历的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放松,尽心、尽力、尽责,试图以行动报答母校、领导、老师的哺育之恩和舐犊之情。师恩如钻,感念其恩!

流逝的是岁月,留下的是事业!一晃18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医大校园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四象城、研发大厦、办公楼、教学楼、七星百草园等气势恢宏,风格别致;创实大厦即将破土动工,宏图待展。母校已经从以前的单一中医中药学科为主的“中医小院”转变为医、理、工、管、文全面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睹这崭新的生机勃勃的校园,我感受到母校脉搏的律动,她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未来。面对母校发展的宏图伟业,需要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担当、一种宽广胸怀、一种创造激情、一种务实态度、一种不畏挫折品质。作为校友,我们愿把母校优秀精神的传承当做自己工作、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永远延续下去,以岗位为荣,以工作为先,以事业为重,努力做母校科学发展的奋力推动者和积极构建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扎实的业绩,继续演绎和丰富母校校园的大学故事。

谨以此文向母校55周年华诞致敬!

相聚长春又秋时

张敏智

秋之长春,银杏金黄,枫叶正红,梧桐飘落。秋之长春,湖水清凉,天高云淡,鸿雁南飞。

我们有缘,再次相聚,三十又五载,长春又秋时。

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带着插队的风尘,从偏远的内蒙东部,来到这里求学。秋的长春,让我渴望;高深的学府,让我敬畏;同学的相聚,使我憧憬又好奇。

五年寒窗,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理想、彷徨、苦闷、奋斗,挥霍着大把的青春汗水,追逐着时光的快乐单纯。时光飞逝,我们在长大,怀揣梦想,各奔西东。聚散依依,长春是秋时。

海的大连,给了我海的抚爱:溅湿衣襟,冲刷稚嫩,洗涤心智,仿佛中我也变成了海的分子,潮起潮落,江山依旧,人亦老去。

再次相聚秋的长春,漫步在百草园和四象城,感受到母校的成熟风韵,流连在天鹅湾畔香榭亭阁,感受到时光的变迁,聆听师友们学贯中西谈古论今的宏篇大论,感受到思想文化的灿烂,仿佛在指引着我寻找人生的精神家园。是啊,母校,长春中医药大学,承载着几代中医学子的梦想走来,传承着民族的精粹和风采,学贯五车的医圣泰斗,德高望重的恩师前辈,起死回生的名医新秀,为昨天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今天中医药科学的复兴在不懈努力。“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确如母校。这一切无不在告诉我,秋之长春母校,已如秋天一样伟岸丰硕。

相聚在秋的长春,我始终怀着一颗春天的心,倾听捕捉师友们的成功喜悦,感染熏陶兄弟姐妹的重逢快乐,更期待着又一个秋天的相聚,继续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本文作者为78级校友)

春满杏林

——庆祝建校55周年

安国臣

你——我的中医药大学,

你在五十五年前的金秋时节光荣诞生。

你在当年建校之初,

你在“跃进”的年代曾经有过辉煌。

你在荆棘丛生的日子里遭到过徘徊践踏,

你的身躯经历过十年“文革”满目创伤。

那时的专家学者一时变成反动权威,

那时的学术一时成了无用的批判对象。

多少国家的有用人才遭到荒废,

多少专家学者成了被泯灭的栋梁。

是英雄的十月啊,十月!

浩瀚的春雷一声巨响!

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欢呼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

你解除了身上的精神枷锁束缚,

你满怀豪情地迎接和投入了改革开放。

托举着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你迈开矫健的步伐复校发展健康成长。

是多少代长中大人的努力啊,

凝聚着他们的辛勤汗水与辉煌。

如今啊,山花烂漫春满校园,

一座现代化大学屹立在春城的大地上。

迎着净月山麓屡屡曙光,

朝阳沐浴碧波荡漾的天鹅湾旁。

长中大人又迈开三次艰苦创业的征程,

华夏文化浇灌满园春色桃李芬芳。

啊,中医大你是美丽春城杏林风采摇篮,

你是铸造千万仲景时珍学子歧黄。

启古纳今,厚德精术,

团结务实,博学拓新,铭记践行我们的校训校风。

祖国中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

激励着全体师生团结拼搏奋发向上。

浩瀚深邃的古今中外医海宝典,

培育众多厚德精术悬壶济世栋梁。

啊,中医大你是北国巍巍长白中医最高学府,

你是精研医术攀登科学高峰的神圣殿堂。

教书育人,尊师爱生

大医精诚,斗志昂扬,创建一流的大学明天更辉煌。

(本文作者为我校退休教工)

余 音

陈家权

广播站曾有一份自编刊物,刊名曰《余音速递》,记录节目内容及日常心得。我这一篇迟到十年,算不得“速递”了。此为题记。

2013年7月,佳霖在电话里说“老陈,马上要五十五周年校庆了,校报要出特刊,写点什么吧”。遂作此文。

2002年国庆节后,学校开始由红旗街向净月校区的搬迁。广播站当时的想法是:在新校区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同步开播。

不过没能实现——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布线、安装音箱、购置新设备、布置办公室和直播间……与重新建站基本一样。

我刚进站半年,名是“老陈”,人是“小鬼”,对人和物都不熟悉,负责跟在几个“大佬”屁股后做苦力。

直播间窗上的那块大玻璃,就是我从中东市场买回来的。

崭新的玻璃亮堂,也贵。反复捏着手里那几张红票子,始终舍不得下手。从这家看到那家,终于有老板耐不住了。指着一个犄角旮旯:“那里有买二手玻璃的,要不你去那儿看看?”

还真有合适的,大小、成色都不错,比新的便宜二三百。就是上面还贴着字:物美价廉,童叟无欺。是饭店换下来的吧。

好不容易运回站里,找块抹布蘸着温水往下擦“童叟无欺”。闫伟锋歪着头站在旁边看,“啧啧,物美价廉……花自己钱啊?省成这样?”

我资格浅,不吱声,想着他买几个话筒耳麦都要跑一上午,挨家讲价,挨个试听的样子,心里嘀咕:你不也是这个抠样子?

谁都别埋汰谁,花自己钱也没仔细成这样。

2003年,我是站长,不管有什么事,“找站长”。

那年春天,中东局势紧张,美国人天天喊着要打伊拉克,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动手。

3月20号上午中医内科课,听到有人说“开打了,开打了,美国动手了”。

真的假的?

给朱旭发短信,他负责中午的新闻播音,这个时候应该报纸堆里挑中午的内容呢。“打起来了,知道不?”

“真的假的?”——他也不知道。

那时候手机还没有上网的功能呢,怎么核实?

转了一圈,还真有人没来上课,不用掐指也能算出来,上网去了。发短信过去:“打起来了?”

半天才回:“嗯哪”。

第一反应,中午就把这事播出去,该让同学们在第一时间知道。

稿子写什么?几点几分开始的?中国什么态度?不知道!

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知道。

再给朱旭发短信“是真的,中午把原来的节目停了吧,转播中央台。”

11:50下课。铃声一响就开始跑,平时抢饭也没这么积极。

到了站里,朱旭已经在了,开电源,连设备,十二点整,中央台的声音出来了:“北京时间今天上午……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展开……”

开始有人陆续进站,突然改变原来的节目安排,站里的人还是很敏感的。

这时候才放松下来,想起这事还没跟团委沟通呢,就这么自己做主了?要闯祸了吧?

机务部的孙杨背着书包靠在角落听直播,见我看他,说“还是这里听得清楚”。憋了一会儿,又说:“刚才在楼下看见团委李老师,说咱们反应还挺快嘛。”

耶!

节目结束回宿舍,有人还在用收音机收听中央台的后续报道,见了我说“老陈,不错啊,今儿中午全在听你们啊。”

心里那个美啊。

2004年升中医系,卸任,离站,回红旗街校区准备实习、毕业和考研。

我是懒人,又不擅长经营人际关系。离开后,见了站里的老人尚有两三句话可以应付,见到新人就完全不知该说些什么了。时间一长,慢慢同站里也就淡了。

2006年毕业又离开长春到济南,就徒留下回忆了。

不过,不管走到哪里,凡是进了大学的校园,听到校园广播,总要停下来听一会儿。

听完心想:还是不如我们那时候的好啊。

(本文作者为我校临床医学院2001级校友,现为烟台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治医师)

印象·校园

孙淑彩

初识

1999年仲夏。

我拖着沉重的行李,和爸爸走在工农大路上,刚刚在红旗街的25路终点向一个卖冰糕的阿姨打听中医学院怎么走,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们居然走到了新民广场,当时我俩就懵了:方向对呀,没看见有学校啊,怎么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绿化广场?又向卖报纸的爷爷打听,他告诉我们走过头了。我和爸爸又折返回来,终于看见了这个让我魂牵梦绕了一个多月的校园,当时上大学的喜悦被马路式校园给冲淡了,打了个大大的折扣。好在基础部的98级学长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我很快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留守

2002年初秋。

已升入中医系的我们,站在附属医院的门前,看着马路对面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搬家大军——仪器设备上车了、桌椅板凳上车了,最后连人也都上车了,大客车排起了长龙。尘土都被践踏得飞扬在空中,直到现在都记得他们搬走的那个情景,连马路对面都是暴土扬尘的。中医系成为学校本部唯一留守在红旗街的队伍,每天伴随着教室、食堂、寝室几点的交替,我们穿梭于马路两侧,穿过老校区的操场,在没有那群欢笑的、运动的、用功的、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象:那曾经留下我们美好回忆的教学楼,窗子已被拆除,仿佛一张张掉秃了牙的嘴巴,诉说着40余年的沧桑。只有校门口那两排白杨,仿佛感受不到离别的苦,长得越发茁壮挺拔。

重逢

2004年初夏。

已参加完毕业考试的我们,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新校区拍毕业照。踏入新校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惊呆了:崭新的楼房、整齐的树木、平整的草坪……我们就如寄养在农村的孩子回到了城里的家,有仰慕、有亲切、有新奇、有怯懦。我们在这个美丽校园的各个角落忙着拍照,忙着以各自的表情和心情同自己的大学告别。那天的笑容都是那么灿烂,而后又有点点失落,因为我们刚与她重逢,便又要离开。当时的我,因为已确定了以后的方向,所以,那种离别的伤感可能要淡些,更多的是带着新鲜、带着热爱、带着憧憬,踏上了自己人生的又一段征程。

1999年的后来……

还记得那时的砂石操场上,我们参与的军训、足球赛、运动会,小小的操场上装了满满的快乐;还记得基础楼、机关(中药系)楼前后的小树和开满万年红的花坛,为我们期末复习带来的宁静与惬意;还记得那段工农大路上有我们拉练的哨声、跑操的脚步和扫雪的身影;还记得老图书馆那斑驳的楼梯、木板镶在天棚上的体育馆、能买到五版教材的杏林书店……如今,摩天大楼已拔地而起,无情地抹去了所有老校区的影子。无数次的午夜梦回,都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古老的阶梯教室听胡老的讲座,又回到了小篮球场风湿医院三楼的教室上课,又回到了小操场的二楼给检查卫生的寝室计算分数……

2002年的后来…

羡慕、失落的我们,打听着关于新校区的一切消息,想象着、感受着搬入新校区同学们的艰苦与快乐。搬迁后的半年,非典来了,那个春天在我生命中留下了那么深的印象。红旗校区的分散、开放,给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每天至少3次体温监测并逐级上报并依发烧情况分别隔离、流动人员管控、教室寝室消毒、分发并喝掉学校为我们准备的中药汤剂。一切大型集体活动都停止了,马路上和公交车里都空荡荡的,药店里口罩、板蓝根、消毒用品卖到脱销。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系里为每个班级准备了一台电视机,至今我都觉得最好看的动画片是非典那年的《怪物史莱克》。据说当时的新校区压力更大,学生多且集中,封闭式管理给师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考验都很大,但大家没有被吓倒,老师们承担起给学生取报和书信、买日用品、关怀和疏导、值班等许多工作,学生们也在克服着自己内心的急躁与忧虑,最终平稳度过了那段可怕而难忘的日子。那一刻,我们觉得新校区离我们是那样近,因为,我们和他们的心在一起。

2004年的后来……

我的小伙伴们要么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要么开始了一段新的求学之路。但我选择了留下,在这个曾经承载我梦想的地方继续努力着,见证着她的日益壮美,分享她的春华秋实。二教学楼竣工了、体育馆竣工了、研发大厦竣工了、四象城竣工了……校园里多了许多美妙而有内涵的名词:三才轩、五行宫、太阳历广场、天鹅湾……生活中那么多的记忆再也无法忘记:教学楼前的更名晚会、八卦广场上的校庆50周年焰火、三才轩隔湾相望迁校十年的礼花……我用自己的足迹丈量着新校区的每块土地,一颗心愈加平静,因为,我看到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一样用踏实、笃定的步伐在这里耕耘着、收获着。

如今,徜徉在绿树成荫的校园,仿佛穿过她春之桃李芬芳、夏之郁郁葱葱、秋之硕果累累、冬之银装素裹,心中那种归属感越来越厚重。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本文作者为我校临床医学院99级校友,现任我校人文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我与母校共成长

胡秀武

青春流逝,岁月如歌。八年前,怀揣中医梦的我们来到中医大这片沃土。母校以宽大的胸怀接纳、教导、养育了我们,从此,我们懂得了何为仁心仁术,何为大医精诚。如今羽翼尚未丰满的我们在无奈中挥泪告别母校,带着“中医梦”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在离别母校一个月——“满月”之际,谨以此文作为母校五十五周年献礼及对母校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题记

光阴流逝昼夜去,斗转星移岁月流。八年的大学生活转眼间就已经结束,如今的我们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回首这八年的校园生活,我深深的体会:我和母校共成长,是母校把我培养成才,同时我也见证了母校八年跨越式发展。

发展

2005年8月22日,我背着行囊,来到梦想中的大学——“长春中医学院”。映入眼帘的校园和理想中大学相差甚远,心中悔叹“这大学怎么这么小,跟高中没有太大的区别。”无奈,既来之则安之。用同学们以前常说的一句话:“一把瓜子走遍校园。”那时的校园确实只有那么大,印象中只有两栋教学楼、两栋实验室、老图书馆、行政楼以及两栋宿舍。这就是我们的大学,外人口中的“中医小院”。

而如今的校园,若徜徉其中你会有种“人在画中,画在人中”的体会。三才轩、四象城、五行宫、六君子居、七星百草园、八卦广场遥相呼应,俨然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彰显着中医药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2006年隆重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如今的大学已经成为“千亩土地”的校园了,加之以四象城为依托的恢宏建筑群体,引起了外界看法的改变,如今已被称为“中医大”了。这便是母校凤凰涅槃后展翅飞翔时的英姿。

蜕变

清晰的记得,当时我们那届只招了一千余人。如果按照逐年扩招的情况计算,学校所有学生实际加起来不会超过七千人。这可是大学,我们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有更多的学生啊!但是“中医小院”几十年遗留下来的团结拼搏、精研医术的氛围,在这“千人大学”里一直延续下来,催人奋进。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学校逐渐扩招,如今“千人大学”已经逐渐在改写自己的历史,“万人大学”的稳定规模已经写入了学校发展史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人大学”虽小,但是她却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正像学校宣传片《想把我唱给你听》中说到的“一条龙脉惠泽华夏”。她用高质量人才培养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全国各地有着中医梦的年轻人都纷纷投入了她的怀抱。如今,就拿针灸推拿专业来说,2013年的招生规模在我们那年的基础上翻翻了。

毕业前夕,我回到母校,看到学校的校园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新颖夺目。我顿时心生感慨:真是“人多力量大”。

嬗变

高考之前,我从未听说过“长春中医学院”这个名字,当时觉得可能是因为离家太遥远。但是上大学后,每次寒暑假回家,当我跟同车的人提到“长春中医学院”的时候,大家都很茫然,有时甚至学中医的也不一定听说过。这点令我难免有些失望。当初本科班级40余人,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同学是吉林省本地人。这也经常被我们调侃为:“咱学校是‘省内有名’的学校,所以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外地听说的就更少了。”

“莫闲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学校适时提出“建设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目标。长中人骨子里有股拼劲和韧劲,坚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目标一定能实现。在这精神的感召下,这些年学校培养了多名国家级教师、省名医,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学校硬件设备改善的同时,整体科研实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前段时间我和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交谈的过程中,他了解到我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马上说道:“你们学校的针灸推拿专业不错,你们某某校长、某某院长很厉害。”虽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但是顿时有种自豪感,这是学校影响力的提升。

在学校的期间,我也有幸参与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记得当初有位老师在博客中就发表感言:“如今学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越来越有勇气承办各类大型学术会议。”这或许就是“国内‘知名’”了吧。

青春韶华在岁月的轮回中流失,母校的腾飞在岁月的蹉跎中实现。在我的成长足迹中,留下了母校跨越式发展的烙印。伴随母校的变化,我也逐渐学会了飞翔,如今的我带着母校的养育之恩和祝福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值此母校五十五周年生日之际,我也衷心地祝愿母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共圆我们的中医梦。 (本文作者为我校针灸推拿学院2005级校友,现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心医院院办工作)

邂逅之忆

胡海军

熠熠星光挂满广袤的墨黑色夜幕,色彩斑斓的流苏坠落其中点点间隙,相互交织的色彩散落在五彩斑斓的舞台上,在阵阵欢声笑语中送来浓烈的喜庆气息,五十华诞的典礼大幕在记忆深处渐渐拉开,那是我初入母校时,母校给我最深的印象。如今,当我站在时间的风口,再次将记忆的触角探入母校的大门,已是母校五十五周年的生日了。

虽然刚刚踏出母校大门,但今日再次回忆往昔,却倍感时间流逝之快。初入学校时的那些荒地,如今早已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物取代,四象城的壮观足以震撼我们的视觉,在其迅猛发展之际,被其呵护的我们也在渐渐甩掉稚嫩,成长为如四象城般拥有“精、气、神”的杏林人。漫步在其中交错的大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吐露着怡人的清爽气息,与古朴典籍的书香和现代知识的动感融为一体,滋补着生活成长在这校园里的每一位教师与学子。

五十五年的时光在历史的流沙中翻转流散,积攒了无数积极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向前探索与实践,昂首挺胸踏起激昂的旋律,携手共进奏响奋斗的乐章。闲散之时,翻开历史的画卷,从中摘录出一段记忆的文本,细心品读,感动曾今的执着与今日的收获,感慨昔日的成长与今日的成熟。五十五载的沧桑让所有经历过其品质熏陶的莘莘学子深知“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实质内涵。

曾几何时,采访本多启二老师的画面不断在脑子里回想,他带给我的感动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之爱的美丽与伟大,而这份感动恰恰是母校五十五年沉淀下来的历史之责与道德魅力所深深涵盖的。本多启二老师沧桑的面容正如他所表露的那样:学校厚重的学术氛围和沧桑的历史感让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学生的可爱和同事的关怀让他倍感温馨,学校传承下来的道德感和价值观让他为之感动。于是,他长眠于此,与学校的土地融为一体,化为一块石碑站在时间的止点慈祥的凝望着每一个中医人。他的这份执着交织着感动深入历史的尘埃,随着时间的流转融入学校的气息之中。母校感动了他,他感动了我们。

五年的生活,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执着,五年的感动。虽然我出现的时间在母校的岁月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我深深地融入到了其中,无论我是否真正的生活其中,是否真正的奋斗其中,母校的存在至始至终都是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抹印迹,伴随着我的成长。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在医学道路上执着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在社会舞台上诚实做人、正直做事。离开,并不代表着离去,青春岁月与她交织,人生道路便与她依附。

如今的母校已度过五十五个春秋,时光在流走,历史在积淀。她积极进取,砥砺品格,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用她最温暖的一面照亮每一个中医人前进的道路。五十五载春夏秋冬让她在岁月的摸爬滚打中渐渐壮大,虽然沧桑,但却依然鲜亮。漫漫长路,任重道远,母校的执着与坚韧定能使她如星斗一般在育人的星河中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本文作者为我校临床医学院2008级校友,现为中国医科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十年

——致敬母校55岁华诞

8月的北京,没有了闷热,格外明媚的阳光,伴着凉凉的秋风,颇像长春的秋天,十年前的那个8月。

十年前,她还未更名,百度里能搜索到关于她的图片还仅限于红旗老校区。那一年,是学校主体迁到净月的第一年,而我们就是首届开设的药学专业的第一批学生。有人说,我们是幸运的一批人,赶上了学校的大发展时代,有经历,有机会,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述说。入学即入住新校区;参与到更名后的首次学代会;在毕业的前半年,学校“申博、申大、申重”成功,风光的成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而每当回想起那四年的时光,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一生铭记。

沿着时光轴,点点滴滴的记忆,如念珠般被串起。入学的第一天,迎新的学长调侃似的和我说:“你知道咱们学校以前的别名吗?叫中医小院。现在我同学来找我,我都会告诉他们,对面的东北师大是我们学校的——后花园!”记得开学前在网上查找学校的图片,看到的是红旗校区拥挤的环境和略显破旧的设施,当时很是失望。而当我第一眼看到新校区的时候,那时的心情真的可以用“逆袭”来形容了。四年里,我不会忘记的是教学楼的二楼9教,大一学期的晚自习和四年的周日晚点名,我们都在那里度过。当然,还有一个管理了400多个学生,每个周日都要喊哑嗓子的於导;还有图书馆早起的占座,为了能在“关键时期”占得一席之地,起的比看门大爷早,走的比保安晚,而且还乐此不疲;食堂里过了饭口也会有的吃的二楼小炒;寝室门口眼睛比老鹰还锋利的阿姨;食堂后面能量巨大但占地不大的锅炉房,门口经常是夏天水汪汪冬天亮晶晶,每次都要踩着砖头排队,一边打着水,一边聊着天,淳朴又快乐。还有那间凝结了我太多汗水和成长的房间——办公楼108,为了一场全校的活动或者会议,忙到凌晨已成家常便饭,在那里收获的除了历练与成长,还有更重要的是青葱岁月里真挚的情谊!也许,作为在校的你们看来,这些都是日常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内容,而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段无法复刻却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如果要问我大学四年里最难忘的事情,那一定是“申大”。我参与到的“申大”部分的工作是学生与评估专家的座谈会,来访的专家是一位非常和蔼的、满头银发的老爷爷。与其说是座谈会,其实更像是一场师者与学生之间的谈心会,整个过程非常的融洽、自然。记得专家老爷爷问到了我们:我看到你们学校有很多的场地和设施还在规划建设中,在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给你们造成困难啊?我说: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在我入学的第一年,新校区刚刚投入使用,那时候学校正处于一边建设一边使用的过程中,而在这新老校区过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四年走过来,对于校园的一草一木,图书馆的一书一椅,还有新老校区实验室的搬迁等等,我们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因为都有我们的参与,我们是和我们的校园一起成长完善起来的。即使有困难我们也可以克服,而且有信心会越来越好的!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在欢笑声中结束,来访专家在临走前送给了我们八个字:真诚、朴实、勤奋、上进。工作了多年之后,渐渐的明白,大学,所带给自己的,除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还有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人。“申大”成功的那一天,校团委李磊书记发短信与我们分享胜利的喜悦。短短的一条信息我看了很多遍,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正在上晚自习的同学们时,全班都沸腾了,欢呼声呐喊声掌声,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我们真的成功了!

大学的时光转瞬即逝,转眼我已工作近七年。那四年的成长对于我的影响已潜移默化,让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可以勇敢的坚持自我,一路向前。有太多的故事想要述说,有太多的人想要感谢,却无法用只言片语描述,唯有让记忆永恒。值此母校五十五岁华诞之际,用我记忆的笔触来感恩与你相识的十年。

感恩!感谢!感怀!

(本文作者为我校药学院2003级校友,现为GSK北京大区区域销售经理)

想把我唱给你听

——写给我的母校

上个月某个傍晚,我在医院忙碌了一整天后,踩着单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寝室,心血来潮地打开许久没有进过的QQ空间,看看好友们的近况,放松一下我这一天紧张而又疲惫的心情。偶然发现,好多大学同学都分享了一个视频《最美长春中医药大学——想把我唱给你听》,一幅幅母校唯美的画面搀着我的青涩的回忆一下子涌入脑海,就像一颗玲珑的石子投入一弯清澈宁静的深潭,泛出绚烂斑斓的五彩波纹……

一转眼从母校毕业考到天津读研究生已经一年有余,虽然我已经用这一年的时间努力融入到了新校园的文化氛围中,但母校留给我的五年美好记忆是无可取代的。这里有过军训时晒得像一朵乌云的我,有过一心侥幸逃课却被辅导员抓个正着的我,有过在校报上慷慨激昂还不忘夹杂着几个错字的我,有过田径赛场上挥汗如雨却意外壮硕得让男朋友不敢直视的我,有过毕业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像个不愿去幼儿园的孩子的我……这一个个不同时间点上的我拼凑出了5年美好的青春年华,像一段灼灼生辉的锦,牢牢地绣在了我的生命里。

母校周年的校庆就要到了,我还清晰的记得5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坐在操场的草坪上用充满憧憬的双眸仰望着主席台上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参加母校50年校庆的优秀校友代表,他们已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让母校为之骄傲的成绩,听着他们为母校生日特意准备的献词,我依稀也在憧憬着我的美好明天,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站在那个高高的主席台上,让母校也为我骄傲。当初考到天津来读研究生,离乡背井,每当有人问起本科的学校,回答后都要挺直了腰板,想着自己一定得努力,不要给母校丢脸。

这一年来的研究生生活,过得很是苦涩却也充实。由于我的导师在我所学习的领域已有所建树,他的课题良多,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便要快马加鞭借这些良好的机遇让自己尽快充实,再也不能像大学的时光那样多姿多彩地度过,反而要静下心来专于所学。对于我来说这又是另一种人生的历练,跨越到了一个新的人生境界。

不久前在天津召开的“中医药防治慢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研究论坛暨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工作人员的我遇见了母校第一附属医院来参加会议的邓悦老师,邓老师熟悉的面孔和略带着乡音话语让一直独在异乡的我激动不已。曾经不能理解那些诗句里对他乡遇故知过于丰富的描述一瞬间就变成了感同身受。邓悦老师在会议期间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谦和的笑容、儒雅的谈吐、专业的讲授……记得临走时,我和一个同门师妹像追星的小粉丝一样拉住了邓老师合影留念。送别的时候邓老师对我说的话还记忆犹新,他说:“既然选择了到了外面来开阔自己的眼界,就要好好把这里优秀的东西都学到。”

邓悦老师的话鼓励了身在异乡的我——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害怕风雨兼程。希望终有一天我也能够在学校某一年的校庆时接到一封邀请,然后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大声地对我的母校说:看,我没有让您失望!

(本文作者为我校临床医学院2007级校友,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今天是你的生日

李键彦

这些日子,班级QQ群里的同学都在互留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参与其中才知道,是因为我们的母校即将迎来她55周岁的生日,留下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是希望能在母校需要时为她的生日尽一份力。

对于大多数离开校园的人来说,于母校的感情更多的是祝福,是感激,是留恋。祝福的是母校五十五年风雨砥砺,开启新的篇章;感激的是学校励精图治,五年来的悉心培养;留恋的是菁菁校园,学生时代的纯真和美好。于我个人而言,对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却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情结,这情结,说不清也道不明,却真实的存在着。

五年前的这个时候,是我学生时代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是我选择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求学深造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参与到庆祝建校五十周年筹备工作的一年。还是这个季节,还是这个时间,还是对学校的祝福,还是大家期待的目光,我们迎来了学校五十周年华诞。在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后,本应利用剩下不到四个月时间复习的我,在同学和朋友的劝阻声中选择了参与到庆祝建校五十周年筹备工作中。这样的选择不是因为我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考取理想的院校,而是因为我有学生干部这个善始善终的责任在,并且我知道,以这样的身份参与这样的工作,也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了。所以,认真和尽力之外,也增添了一份珍惜在里面。

关于“庆祝建校五十周年”,我参与了很多实际工作,早在2007年便开始接触,那时学校组织编撰《笃行——长春中医药大学百名优秀毕业生风采录》,以此作为学校五十华诞的礼物。作为学生记者,我第一次踏上火车去寻找远在千里之外的校友,去领略他成功的轨迹,去了解他奋斗的足迹。作为团委的学生干部,我第一次真正的参与到一本书从选稿到出版印刷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最让我难忘,最令人痛苦的就是校稿。校稿期间,适逢下午没有课,我每天晚上拿回稿子校验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早早起来出早操,去上课,下午拿着汇总的稿子去印刷厂,晚上从印刷厂拿回稿子,分配到个人,再继续校对,这样的生活如此往复的经历了一个多星期,在经历了不知道几审几校之后,《笃行》终于出版了,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虽然在编者里找不到我的名字,但这个过程中的收获,远比一个名字来的真实,来的重要。

从《笃行》开始,我慢慢接触关于庆祝建校五十周年的工作,参与更多的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筹备。校庆当晚的文艺汇演是校庆的一个重头戏,是我要组织学生干部全力以赴配合团委老师做好的一项工作,也是我要坚守的最后一班岗。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实施,从节目的排练,到场地的布置,从道具的准备,到人员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推敲。在团委老师和学生干部的努力下,演出的结果如预期般一样完美,因为每一个学生干部在后台都有相应的工作要做,最终谁也没有看到演员们穿上演出服在绚丽灯光下的完美表演,但是谁都没有一句怨言。相反,我在他们脸上看到的是满天礼花映衬下的灿烂笑容。当《今夜无眠》的歌声响起,当满天礼花在我的上空绽放时,我知道,我也该谢幕了,也该回家复习了。

演出结束后,沿着熟悉的小路独自走出了校园,从寝室到食堂,从食堂到教学楼,从教学楼到办公楼。在从前,这条路每天要走上好多个来回,而那时踏在这片土地的每一步我都格外珍惜,因为我知道,再回来我就是毕业的学生了。记不清是多少个早晨,揉着睡眼惺忪的双眼,拖着还没有“睡醒”的身体出早操,也记不清是多少个夜晚,为了能让第二天活动的海报铺满校园,伴着深夜的星光回到寝室。为了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挑灯夜读;为了能在图书馆“抢”到一个自习的座位,早早的站在图书馆门前排队;为了一个活动的完美可以忘记了吃饭……这个校园,这几年时光记载了我成长的足迹、希望的沉积和心灵的归属……

今天,五年前的往事依稀在眼前,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飞翔的天空和展现的舞台,感谢每一位给予我帮助的老师,感谢每一位鼓励我支持我的朋友。祝福母校生日快乐,桃李满天下。

(本文作者为针灸推拿学院2004级校友,现在长春市朝阳区桂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五十五年——致我的母校

张语迟

五十五年,半个多世纪的历练,似短,亦长!五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似长,亦短!它像良药在煎煮,需要时间的磨练才得以升华;亦像大医精诚的精神,五十五年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之中仅仅是短暂一瞬。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时刻将校训铭记在心:启古纳今,厚德精术。以学校五十五年的发展引领自己,完善自己,用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精良的医术,努力的改变着长春中医药大学,使其茁壮成长。

五十五年前,前辈开荒破土,将中医古代传承化为现代教育模式开拓于北国大地,《内经》《难经》如同那一叶金舟,载着三千年的气息,在时光中航行,於秦岭山脉及长白山之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中药典籍从此绚烂夺目,得以现代教育代替古代口口传承为芸芸众生谋福音。中医古代传承如同一弯幽径,曲折蜿蜒,遂有意象形成,似串串珠玑,装饰先辈探索之河岸!而长春中医药大学则载著前辈之嘱托,洵美且异,为现代中医人之存在开辟前路,使古今整合为一体,天堑变通途,遂有璀璨的华章在升华。

五十五年的发展,长春中医药大学引领我中医钻研和医术的塑造,示我以学习之路。抽象的中医学幻为有魅力之字汇,为事物命名。阴阳五行遂化为多彩的七色桥。我欣赏着桥上的美景,为其命名。它们的名字是天地、阴阳、经络、相生、满天星。字群涌入我心深处,时空穿梭,云山远阻,而我沿着先辈之路航向中医真理,于是空间幻化,时流激增,中医药事业在现代得以传承,中医文化得以延伸。

九月是秋,收获的季节。这里的同窗之情如同“花底笙歌,绿芜墙绕”;这里的师生感怀如同“梅花啧香,桃李春风”;这里的校园生活如同“绿波旖旎,山茶流红”。让我醉在其中。这里的一切都自由肆意地涂染着空气,幻化成美丽。传统与现代改变着长中校园,幻化为祥和。

五十五年的建设,几代长春中医药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规模逐渐扩大,实力逐步增强,努力践行“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准则,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的现代发展开创了先河,完成了中医药先辈的嘱托。

五十五年的时光,任凭流逝。起初我像一个幼稚的孩童,试图在母校的身上和母校走过的历程中,寻找生活的淳朴与快乐,想在快乐中停留,想在淳朴中驻足,希望时光静止,希望岁月倒流。五十五年之后,我沉吟,探索,寻觅。现在我终于知道,母校的脚步,已经聚集了三千年的风尘,犹不见中医科学事业的停歇。

五十五年的辉煌,岁月如歌,路更加宽阔,中医更加鲜活,意象转化成了切实的事物;事业在发展,生命没有蹉跎;半个世纪的发展怎能用短短几笔来概括,伤痕和老茧是岁月的见证,而非生手之笨拙。

(本文作者为药学院2001级校友,现为长春师范大学教师)

相望,祝福

刘永杰

与寝室老大闲暇时通个电话,这是我们毕业8年后一直心照不宣的习惯。听老大说起学校马上要55周年校庆了,近来工作繁忙的时候,心底涌起了一丝温暖。校庆,让我在暖暖的午后,回想起了母校的生活时光。

那时年轻,风风火火的参加学生会,参加社团活动。教室、寝室、食堂、学生会构成了学习生活的全部,充分汲取医学知识的同时,为同学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到现在还一直记得,参与校团委主办的报纸《青春长中》的点滴,这是我毕业后工作中的财富。

那时年轻,对所有事物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当辅导员杨永刚老师领着护理系的学生干部踏上净月在建新校区的土地,指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向我们讲解功能用途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憧憬着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中医药大学的图景。

那时年轻,超强的行动力没有被打败的时候,即便是面对学校搬迁这样的“大事”。现在回想,真不知当时在没有男生的班级里,我们一群女生是如何搞定那堪比几个火车皮货物的东西的。心想着,如果当时能拍下一张照片,现在看来应该是非常珍贵的吧。那样壮大的场面,那样浩大的规模,却是那样井然有序的部署,我们也能算是校史上一个印迹吧。

从班头儿上传的学校工作照片中,看到今日校园建设的一隅,是叫望龙阁的建筑,古香古色。于是便更加向往有朝一日能再次踏上母校的土地,一睹她今日迷人的风采。

相望,祝福,愿您永葆生机蓬勃。

(本文作者为护理学院2001级校友,现为吉林市妇产医院党办主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