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视频影像
 
尚无内容。
 
新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长中人 > 正文

精彩长中人

索马里的“西纳”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8日 14:33     文章来源:


——王会田援外医疗记事  

作为医学生,我们熟知白求恩的事迹,亦感动于无国界医生的伟大与无私。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杰出的医者。他们跨越万水千山,远离祖国与亲人,胸怀天下为患者服务,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是当代的白求恩。  

我校有多位老师曾参与援外医疗。我校原党委副书记王会田就是在1976—1978年参加了援外医疗队,在索马里工作两年。  

参加援外代表祖国  

王会田祖籍山东,后迫于生活战乱全家迁到东北。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对救祖国和人们于水火的中国共产党饱含尊敬与爱戴,并立志学医,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1960年,他考入我校医疗系进行学习,曾任班级团支书,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本应1966年毕业的他,遭遇到“文化大革命”,晚一年毕业。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大安县中医院(现大安市中医院)工作。  

在临床工作的五年时间里,他时刻不忘曾经立下的誓言,认真钻研针灸技术,对患者和颜悦色,服务周到,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恰逢第三期援外医疗队员选拔在即,县卫生局长找到他,询问其是否愿意参加索马里援外医疗队。那时资讯尚不发达,索马里只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名字。而家里两个孩子,大的四岁,小的才两岁,时时都离不得人。但这一切的困难都未能阻挡他的脚步与决心,面对祖国的需要,作为共产党员的王会田表态:“我是共产党员一定听从组织安排。”  

1976年10 月,在经过严格的选拔培训后,援外医疗队包括王会田在内的17名队员奔赴索马里。  

10月的吉林秋高气爽,天气怡人,而索马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四季高温。打开机舱门,热气直往脸上扑。医疗队的成员统一穿着白衬衫与中山装,不一会儿便都汗如雨下,但没有一个人解开风纪扣。医疗队的成员都明白,从这一刻,自己便代表了祖国的形象,一言一行,必须慎重。  

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援外医疗队所面临的困难来自方方面面。首先是语言关,索马里语言环境复杂,为行医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他利用国内集训时学习到的英语和索马里语,同时借助上一批援外医疗队的医院朋友充当翻译,争取不因任何原因耽误行医。  

援外医疗队由X光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妇科医生、儿科医生各两名,护士、针灸医生、化验员各一名及司机、厨师等人组成。王会田与几名队员被分配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工作。  

当地的群众非常信服中国的针灸技术,王会田作为唯一的针灸医生工作相当繁重。针灸室有4张床,再加上接待室与理疗室的床铺,一共7张床最多的时候,一上午便要接待100多名患者。  

索马里国教为伊斯兰教,当地人喝骆驼奶,早餐喝浓红茶加糖充饥,午餐、晚餐吃主食。肉以牛、鸡、鱼为主,不吃猪肉,这让初到索马里的队员们在饮食上很不适应。每个月会有国内船只运去一些给养,供应给大使馆、医疗队等。这每月一次的补给成为了大家改善伙食的机会。在每周厨师放假的时候,医疗队的成员便两人一班,轮番上阵操刀,力图“改善伙食”。这也算得上是苦中作乐了吧!索马里是热带气候,整天热的喘不过气来,只有晚上10点左右海风才能光顾大陆。  

除这些困难之外,他还曾遇到生命危险,那是一次未遂政变。那一天他正为患者施针,突然远处传来了一连声的炮响。他问学生:“阿罕默德,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说“可能是风把门吹关的声音”。但此时院子里的树叶都不动,又何来的风呢?第二天上午,大使馆方面才传来信息。原来,摩加迪沙发生了叛乱,叛军已经攻占了国防部大楼。要求医疗队队员不得随意行动,几个人在一起,无事不得外出,联络方式通畅。晚上,索马里总统西亚德通过广播电台发表讲话,宣布危机解除。有惊无险,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传道解惑授人以渔  

索马里本国医疗体系不健全,主要依赖各国派遣医疗队帮助。以我国为例,援外医疗分配到各省,医疗队两年一批,王会田正是我省承担索马里援外医疗的第三批医疗队成员。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派遣援外医疗队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培养本国医生,建立健全医疗体系,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因为针灸技术在索马里广受欢迎,所以我国驻索马里大使馆与医疗队一直都希望能够开办“针灸学习班”。但前两期医疗队都未能实现这一构想,第三期医疗队,王会田实现了这个计划!  

在经过选拔后,有7名索马里医生跟随他学习针灸技术。当时的巴基斯坦驻索马里大使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把自己的女儿从国内接到索马里,要求跟索马里医生一同学习。就这样,“第一届索马里针灸技术学习班”开班了!  

王会田变得更加忙碌了,每天上午出诊接待病人,下午由翻译随同为8名学生讲解授课,晚上还要进行备课。受当时条件所限,人体穴位模特、授课所需要的书籍等均由我国援外医疗队提供。现在他还清楚的记得授课时用的是一本上海出版翻译的英文针灸书。他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与患者的沟通细致到位,施针对症见效快,找他的患者更多了。他在施针时细心讲解病症,让学生仔细观察,摸索规律,大胆实践。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他在一边实时讲解督导,一年多以后,这8名学生基本“出师”,可以独自施针了。  

为了感谢他的辛勤教导,巴基斯坦大使的女儿在打听王会田的家庭情况后为他的儿女各买了一件衣服,作为谢师的礼品,以表达感激之情。但为了遵守医疗队的组织纪律,王会田在推辞不掉收下礼品后即上交到队里,由医疗队进行统一分配。  

由于他的努力和付出,圆满的完成了培训任务,被评为援外医疗队“先进生产者”,可谓实至名归。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帮助索马里建成了巴拿蒂尔医院,留下了真正不走的医疗队。  

为总统治病  

按照援外医疗队的规定,为索马里部长以上的官员出诊看病时需要带翻译随行。有一天,王会田的学生同他说,索马里前卫生部长请他前去看病。他便同另一位医生带着这名学生上了来接人的汽车。直到汽车进到总统府,索马里总统西亚德从楼上走下来,他才知道此次是为总统看病。  

西亚德态度很和善。他表示,希望采用中国传统手法进行治疗,不服西药。经诊断,总统患有不寐和脾症。在中药和针灸中,西亚德选择了针灸。就这样,王会田为西亚德总统进行了一个疗程为期8天的针灸治疗。在治疗后西亚德表示症状明显改善,他给予了中国医疗队以高度的赞誉。经此一事,针灸在索马里受到了更广泛的欢迎。  

王会田待人诚恳,工作认真,在医疗队人缘极好。他的学生结婚时诚恳邀请他参加婚礼,在经组织同意后,他和另一名医疗队员到学生的家中拜访了新婚夫妇,并送上大使馆捐赠的竹帘画以示恭喜。  

索马里的医院均是玻璃门,清洁工人清理十分辛苦。一次一名女工在清洁时不小心将一扇玻璃门打碎了,霎时“哗啦”一阵巨响,女工当时便惊呆了,随即便痛哭不已。玻璃门十分昂贵,她赔付不起,而且医院一定会将她开除的。王会田见此情景十分不忍,让学生告诉她,说这扇玻璃门是王医生打碎的,保住了这名女工得之不易的工作,这名女工非常感谢中国医生。  

因为中国援外医疗队工作杰出,为索马里的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地的索马里居民见到中国人,都会伸出大拇指,亲切地称呼道:“西纳!(即为索马里语中国的意思)”。朝鲜驻索马里人员曾经打趣说“借了中国医疗队的光”,因为索马里居民见到他们,误以为是中国医疗队成员,也会伸出大拇指,笑着称呼“西纳”。  

心系祖国友谊长存  

医疗队在索马里驻扎两年,王会田时时牵挂着国内家乡的发展。大使馆的信使一个月来一次,停留一天。这一天他们接到翘首盼望的信件,匆匆的阅读后便要立即写回信,队里派车送到大使馆交给信使,一旦有事情耽误了,就只好等下一个月信使再来。而在没有来信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晚上通过收听中央广播电台了解国内的新闻大事。  

两年的艰辛工作,在中国人民与索马里人民之间建立起了深情厚谊。当医疗队要离开索马里的时候,当地群众依依不舍,他们精心准备了礼物,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医疗队成员严守组织纪律,一一谢绝了。值得一提的是,王会田的学生为他儿女所买的衣物队长又交回到了他的手中,实现了它所肩负的情谊。  

这两年的援外医疗经历增强了王会田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在回国之后,他加倍精力投入医疗事业,不久被提拔为大安县中医院副院长,随后被评为中共大安县第六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82年末,因工作需要被抽调到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工作,第二年接任所长。  

在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王会田付出了四年的心血和汗水,于1986年任省卫生厅人事处长。20多年的行医生涯,王会田的心早已和吉林省中医药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说起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还有什么地方比在学校更合适呢? 1992年,王会田调回长春中医学院工作。在32年后,他以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用全部的精力反哺母校。在校党委副书记的职位上鞠躬尽瘁,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直到现在已经75岁的他仍旧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认真工作。  

如今,回忆起索马里的日子,王会田还惦念着那里的人。他说,如果有机会,他真想再回到索马里看一看,当年建立的巴拿蒂尔医院是否又改建了?索马里的7名学生,现在是否还在从事医疗,进行针灸?  

从1963年我国开始派遣援外医疗队到现在共派出医务工作者上万人。他们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为国家赢得了尊严与荣誉。而回国之后,他们又埋头自己的工作,平凡地生活,但历史已记载了他们的足迹。我们在王会田身上看到了这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