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雪校园的早晨,娇而不媚,雅而不淡。沉醉的瞬间,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欢笑声,我知道是他们来了。
延续了三年的晨约,风雨无阻,虽然我们的队员人数起伏不定,面孔时时更新,不变的是我们这群小粉丝一直追随崔仲平教授的脚步,一直追逐他身影,一直追寻他的人生态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君子有礼智,博学而多识。显而易见,崔仲平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名副其实。
1960年8月,崔仲平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到刚刚成立不久的长春中医学院,任教于医古文教研室。医古文这个学科主要是啃书本,咬文嚼字,他觉得自己是干这个的料,一干就是30多年。医古文如血液般浸入崔仲平的生命里,如骨骼般铭刻在他的世界里。
1981年,我校《学报》编辑高光震去北京开会。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整理一部分古籍,各地中医院校分别“竞标”。《古今医统大全》由于版本纷乱,言辞晦涩内容繁多,被多数院校弃之不顾。当时我校图书馆藏有一套日本明历版《古今医统大全》,高光震凭借馆藏优势击败了渴望中标的湖北名家李今庸教授。竞标成功后,崔仲平作为牵头人开始了他埋头伏案却又不得不四处奔走的生活。
《古今医统大全》依据《中医联合书目》载录共有七个版本,包括日本明历版,明代嘉靖版、万历版,清代嘉庆版以及一些含糊不清的版本。但是只凭一种版本是无法开展古籍研究的。所以崔仲平先求助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影印了半套残缺不全的嘉靖版《古今医统大全》,后又求助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影印一套完善的万历版。随着对现有资料不断的研究,发现应该只有明万历版和日本明历版。《中医联合书目》所载中科院图书馆藏一份嘉庆版《古今医统大全》,他致函中科院,认为“嘉庆”当为“嘉靖”,实为万历的刻本。不久,中科院复函说:“我馆所藏《古今医统大全》确非嘉庆刻本,实为明万历陈长卿刻本。”
从材料搜集,到材料整理,再到开题报告审议通过,再到十年的辛苦历程,把心血熬成铅字,为后人铺路,为中医事业未来铺路,没有人能够想象当时的他们遇到多少困难。上百万字的文言文进行整理注释,太多的缩略的人名、地名、书名需要考据,太多的生字、僻字、错别字需要去推究校正。
崔仲平是一个爱较真儿的人,在《古今医统大全》点校过程中引用了《黄帝内经》王冰注序中的原文“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蒇谋是什么意思呢?他从《十三经》查阅到《二十四史》,后经多方考据,证实不应该是“蒇”应该是“臧”。古汉语中“臧”的繁体字没有左边的三划,同时在《诗经·小雅》中有臧谋合用的例子,取义为好的计谋,而“蒇”的意思是完备、完竣,蒇谋连用解释不通。当时医古文界众多前辈认为此事已经延续多年了,没有修改必要,但是他顶住层层压力,坚定立场。
《古今医统大全》引用《雷公炮制论叙》有“目辟眼睢,有五花而自证”句(其中原文“睢”字中间还有一个“虽”),历来注本都遇难而默,查阅很多古文字典均没有以上所说的字,这句话作何解释成为崔仲平的一块心头病。后来一次机会,湖南的孙光荣来到北国,他俩泛舟松花湖,谈到这个问题,原来是翻白眼的意思。
崔仲平说《古今医统大全》的出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有天津的郭霭春,福建的俞长荣,包括我校的任继学、胡永盛等等。我想君子周而不比,必定得道多助。
崔仲平还先后整理了日本汉籍《素问次注集疏》,编写了《古典医籍千字释》等诸多学术著作。
医古文教材《丹溪翁传》有“脉大无伦”一语。1983年讨论教材初稿时,编者未作解释,征求编委意见。崔仲平信口说了一句:无伦即无与伦比。于是五版教材就采纳了这种说法。后来,他读了不少古代医书,尤其是在点校《古今医统大全》时,发现徐春甫引述此案作“其脉大而无伦次”,才知道自己错了。在编写继续教育教材医古文分册时,郑重地说明“伦”应解作“伦次”。事后,他欣慰地说:我拯救了我的灵魂。
崔仲平酷爱读书,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涉猎颇广,英文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偶有披览,马恩列斯毛诸经典作家的作品曾潜心研读,广泛吸收各种思想营养,并不受主观意识的主宰,跳出圈子去看问题,追本溯源,还事实以真相。真相只有一个,学术必当实事求是。
从1978年开始,崔仲平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医书,组织读书报告会,编印学生学术文集,组织学生科研活动小组,进行科研基本功训练,一时在全国高校引起广泛反响。
他把这些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写成论文《把三基教学与科研训练衔接起来》,发表在1981年的《人民教育》上。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教师应鼓励人才之间的正当竞争”。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教育改革,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
在广泛吸收“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崔仲平引进西方开放式教学方法,倡导“展示教学法”,鼓励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加以展示。并首次提出教学过程既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也不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他认为教学不是纯粹智力活动,而是一种伴有情感甚至充满激情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1977级、1978级学生早已事业有成,崔仲平也已退休18年,然而他从未离开过学生。
无论寒暑,每天清晨他总是早早的出发,等待破晓之约,他身边的有些学生也愿意把所有的秘密和他分享,把他当成第二个姥爷。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女孩儿,刚入校时候自卑,因为来自偏远地区家境不好,一口蹩脚的普通话。为了修复她们的自信心,崔仲平煞费苦心。除了从根本上树立她们的自信心,给资金补助外,更多的是带着她们去寻找快乐。他像一个孩子王领着一群小粉丝去文化广场主动找老外搭讪,锻炼口语,去南湖游船,组织同学们编排文艺节目,传授小提琴的技巧,增强同学们对诗词歌赋的认识和写作能力。
今年,新书《净月溪音》问世了,为了能够帮助来自西北和西南的女孩儿,他决定签名售书,义卖所得的钱全部用来捐资助学。在义卖的前一天,他因为突发胃病住院了。在病情不明朗的情况下,他还要坚持售书。因为他怕失约,因为他心里惦记着那几名学生。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病榻上翻身都异常痛苦,他却执意签书,他的善良让我们感动。
面对今天的崔仲平,我习惯用这样的词汇描述他,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返璞归真,可谓自在,永葆童心,岂不快哉。
无论什么时候,他展示给我们的总是积极向上的一面,他完全印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不器”。年轻的时候,校里出名的中长跑运动员,长春市交谊舞大赛一等奖,老年人模特一等奖,若是放在古代,琴棋书画像他这般精通的应该算是才子了吧。
他还有自己的博客——无敌老顽童。他说无敌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意思,而是没有敌人全是朋友的意思。四年来他在新浪网上发博文从不间断,从生活杂论写到诗词歌赋,从麻辣点评写到外出游记。一点一滴的小事,一言一词的珠玑,处处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对人生的看法。
君子役物。在崔仲平杏林苑的家里,他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小天地,那里摆放着他从七星百草园看门大爷那里要的元宝辣椒。每一次去拜访他的时候,总是要给我展示一下元宝辣椒的生长状况和种植心得。在电视机边上摆放着几位同学为他亲手折的手工花,没有真花那么芳香艳丽,可是在他眼里视若珍宝。当然还有一点我没有想到,我的书法作品竟然也被他保留了。君子不役于物,他把自己的小提琴送给福建交流生张亮平了,我感到的是一种感情的延伸,是一种两地地域文化的延伸,两地血脉的延伸。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约之以礼能文质彬彬,文质彬彬而后君子,这就是形容崔仲平这一类人吧。
年轻的时候,他受过很多苦。有一次忍不住想要问他,可是话到嘴边又生生忍住了。有一次他主动提起的时候,我忍不住问,当时您说您忘了,您不恨吗?他笑了笑,然后说能记不住吗?只不过希望从头开始。
佛说,看透才能获自在,得解脱。人生说起来或许真的很沉重,成败,荣辱,福祸,得失……面对挫折和苦难,崔仲平一路生活,一路坎坷,终也一路光风霁月。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总得苦一阵子。若将自己沉缅于悲忧低落的沼泽中,再美丽的生活也会黯然失色,若将自己摆在一个积极健康的轨道上,那么即使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你的心灵终当似高山不动,在滚滚的红尘中练就一双看透尘世慧眼。仁者寿。
这篇稿子酝酿了很久,却一直不敢下笔,生怕笔下的“姥爷”不是我心目中的样子,不是大家心目中的样子,不是他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和“姥爷”相识是在大二上半学期,当时李磊老师推荐我去认识退休教授崔仲平,因为他们的晨跑小分队对于诗词歌赋颇有造诣。习惯了自然醒的我,前一天晚上设置了三次闹表提醒,从五点十分开始每隔十分钟设置一次,等到五点四十我来到操场,发现他们已经开始晨练了。我尾随其后,向崔老说明来意,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晨练小组的一员。
起初的几天起床和晨练对我来说犹如噩梦一般,但是我舍不得离开那个活泼充满朝气的晨跑群体,舍不得离开顽童般的“姥爷”。每天固定的2000米热身,像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我们谈诗论词、说文解字、点评时事、各抒己见,偶尔颇有华山论剑之势,不分出胜负高下绝不离开操场,一时间忘记了疲倦,忘记了饥饿。
崔仲平喜欢我们称他为姥爷,我们也喜欢这个亲切的称呼,而他也真正把“姥爷”这个位置“坐实”,晨跑的孩子们有家境不好的,他带着他们改善伙食,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资助,时常带着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去请益大家大师,如胡永盛、王烈、李一清、高士贤、肖永林等。
三年来,风雨兼程,我们品尝到了坚持的魅力,更多的是享受自胜者强的成就感。学识决定人生的厚度,底蕴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姥爷”共度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我们在学识上武装自己,在视野上丰富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内心中强大自己。
如今的天鹅湾填满了白雪,但倾耳细听似乎还能感受到水流涌动的声音,就好似崔仲平教授,年龄的叠加阻止不了他年轻的心。 (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