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的《新文化报》,报道了一位88岁老人南湖公园扫长凳积雪的一件小事。刘允中,这位老人的名字,由此而被长春市市民所知。而我,此时才知道,长春中医药大学还有这么一位离休老干部。
忽然就想到小学时学到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刘允中老人已经彻底理解了这句话,所以他给记者的回答是“这就是顺手的事儿”,所以觉得这件事“不值一提”,因为那只是一个老人的习惯,为别人提供便利,自己也觉得舒心。
由此我想到了那个孤独的战士郎需才,想到了临终前病床上编书的邓明鲁,想到了至今笔耕不辍的崔仲平,想到了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中医学习的南征,想到每个纪念日来讲座的关工委老干部,想到那些已是高龄却坚持下乡义诊的老医生……我们的学校,有那么多“老”字辈的人,是我们的榜样,是学校的灵魂,是永远的财富,是不朽的传说!
他们是我们眼中的“老人”,然而我认为,真正的老人,是那些已经没有了生活激情的人。显然,我校的老者们并不“老”,他们只能算作是年长者吧。我们说他们“发挥余热”。殊不知,很多时候,他们的身体中,蕴含了比我们更多的能量。年龄的增长于他们来说,更是气质与胸怀的增长。著书立说,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为了传承思想、激励来者;宣传演讲,不是为了得名誉,而是为了发扬文化、造福他人;下乡义诊,不是为了挣工资,而是为了救人危难、解人困苦。像这种助人为乐的“小事”,真的已经成为一种“顺手”,连自己都不知不觉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给”永远比“拿”愉快,许多人到现在还不明白。所以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让自己的心灵都变得晦暗。扶起跌倒的老者,想到自己父母出门在外也会有好心人相助,难道不该觉得欣慰而忘记了害怕被欺诈么?将自己毕生所学教给他人,让更多的人为社会造福,难道不该自豪于桃李满天下而忘了狭隘的门户之见么?换个视角看世界,人生竟是如此美好,为什么还要因为自己受一点小损失而耿耿于怀呢?快乐值万金,计较越多,反而损失越多啊。
试想,如果我们的老人都像刘允中,他们不是老龄化社会的负担而是榜样。学一学老者的智慧,学一学老者的胸怀,学一学老者的大爱。“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我们应该从小懂得,现在,又在一位老者那里得到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