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视频影像
 
尚无内容。
 
新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奋进长中医 > 正文

奋进长中医

护理学院:7个一等奖背后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30日 15:52     文章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获团体一等奖,王洋获心电监护单项一等奖,刘增霞获单人心肺复苏单项一等奖,李琳获密闭式静脉输液单项一等奖,黄卫东获3个项目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这是我校护理学院在今年全国护理本科院校教师临床技能大赛中的“成绩单”。   

当大赛公布成绩的那一刻,护理学院护理学2016级的学生张双鑫不禁激动地落泪了,老师们日夜辛苦训练的场景在她脑海中一幕幕地闪现:三位参赛老师一遍遍做着心肺复苏训练,汗水顺着她们的脸颊滴滴答答地往下淌……作为志愿者,她们见证了这7个一等奖背后的拼搏、奉献和坚守。“老师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说。   

老师的言行举止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引导。这正是护理学院教师参加大赛的初心,是这7个一等奖所表达的最大意义。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每天每个项目必须保证练习至少10遍以上,如果当天没有完成,第二天就要加量。”第一次正式训练,平常和气温婉的黄卫东突然给选手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黄卫东是护理学院人文护理教研室主任,拥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常受邀担任省内外各类临床护理技能大赛的评委,是行业内的专家。为了备战全国护理本科院校教师临床技能大赛,学院亲点她的“将”,让她担任参赛选手的指导老师。而参赛的三位选手则是分别来自该学院及附属医院的3位优秀青年教师:王洋、刘增霞、李琳。   

“全国护理本科院校教师临床技能大赛由中华护理学会主办,这是目前国内护理界规格最高的大赛。今年也是第一次举办,我们很珍惜这次参赛机会。”护理学院院长周秀玲说。为了保障团队的日常训练,护理学院还遴选了房鑫、韩春雨、张双鑫等3名有大赛经验的学生作为志愿者,一起参加训练。   

大赛采用情景模拟方式,每支参赛队伍三名选手根据所给案例,按照各自抽取到的心肺复苏、心电监护、静脉输液等三项技能的分工,同时抢救一名危重患者。“除了李琳在临床工作,王洋和刘增霞都是主教理论课,因此在训练中,如何让她们的操作更体现人文关怀、更贴近临床实际是当务之急。”黄卫东说。她根据大赛要求以及选手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规范性培训计划,并在每个阶段都设了小目标。比如,她要求3位参赛选手必须在两周时间内进入角色,既要有急救意识,又要读懂患者内心的感受。在熟练掌握三项基本技能的操作流程后,才是团队配合训练,专项突破、提升。   

她对选手的每项操作有严格要求,“操作每一个项目都要融入护理关怀,不仅动作要科学规范,仪表仪态也要有职业美感。”为此,她时常边示范边纠正选手们的一些小问题。从准备医用备品到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再到每一个比赛项目操作完成,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她都按照临床的实际需求,一一指导、把关,一遍遍打磨选手的操作流程。“我们力求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都能恰到好处地体现护理工作的专业度和人情味,展现出护理人的职业素养。”黄卫东反复强调这一点。   

为了强化训练效果,她还让三位志愿者每天都用手机录下选手的每一次操作流程。尤其在训练前期,选手们走路、洗手的步态、动作和表情都要被录下来。“有的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形成习惯性动作,所以选手需要快速纠正不恰当的环节。” 黄卫东说。这正是她要求选手每次做完练习必须回看录像的原因。   

只是一场比赛,为什么把它看得这么重要?面对记者的疑问,周秀玲给出了答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我们参赛的初衷。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只有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改变。我们希望通过备赛,提高教学与临床的贴合度,推动护理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不能给团队拖后腿!”

从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的附属医院到位于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路的大学,中间大约有13公里,开车需要40分钟左右。备赛期间,李琳每天都要这样来回往返。   

“备赛不脱岗”,是3位选手当时的共同状态。身为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护士长,李琳需要在医院值班,需要安排好科室各项事宜,确保科室每天的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她还需要保证训练保质保量完成。所以,她每天只能医院、学校两头跑。她家里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孩子,然而,她那段时间忙得几乎见不着孩子的面,只能在心里跟孩子不停地说“抱歉”。   

王洋和刘增霞也是孩子妈妈。她们的孩子更小,都处于学龄前最需要妈妈陪伴的年龄段。为了完成比赛任务,她们不得不选择暂时忽略孩子。有一次,王洋的双胞胎儿子发了高烧,她给孩子们看完病后,立刻就返回学校参加训练。而刘增霞为了安心备赛,干脆把两个年幼的孩子送回了山东老家。等比完赛去接孩子时,3岁的小儿子看她的眼神都有些生疏了。   

“为了完成这项比赛任务,她们需要付出的更多。”周秀玲说。最令她感动的是,选手们接到比赛任务后毫无二话,当即就投入到训练当中。从6月初到7月末,高强度的训练从未有过间断。   

当然,面对日夜重复的高强度的训练,选手们也有一定压力。刘增霞就是团队中压力最大的那一个。“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又是代表学校参赛,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也深感责任重大。”她说。但在备赛前期,她的训练效果并不理想,每天训练下来,她的失误总是最多的。尽管大家一再鼓励她,“没关系,下一次一定会有突破。”可她心里仍然背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担得起这个重任。可每当意念动摇的时候,队友们挥汗如雨努力训练的样子就会给她带来莫大的鼓舞。于是,她在心里对自己大声说:“加油!绝对不能给团队拖后腿!”   

在此后的日子里,“绝对不能给团队拖后腿”这句话成为她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一次不行,就再练一次,两次不行,就再来两次,就这样,她的训练成绩一天比一天好,整个人也越来越自信。比赛那一天,她凭借精湛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圆满地完成比赛任务,为自己和团队摘得了荣誉。   

做了无数次练习

“01、02、03、04……”这个读数的声音至今都在王洋的脑海中回荡。那个声音是她们做心肺复苏练习时候的按压频率。为了精准掌握这个频率,她们做了无数次练习。   

原来,她们在心肺复苏项目上曾遭遇过技术“瓶颈”。这个项目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她们的抢救成功率突然陷入“低谷”,怎么练指标都上不去。怎么办呢?“是不是有什么细节被我们忽略了?”“要不然,我们再听听当时老师怎么讲的?”几番讨论之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学起了之前学习过的生命急救培训课程。   

重温课堂录音,她们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原先因为总怕做不完,所以按压的频率比较快,这其实是错的。”王洋说。她们反复聆听录音,一遍遍地跟着老师喊的口号“01、02、03、04……”做按压训练。那段时间正是长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她们在没有空调、通风条件也不好的训练室里做心肺复苏训练,一遍接着一遍,练到最后,她们对“热”已经无意识了。而刻苦训练的结果是,她们每个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都能达到百分百。   

心电读图也曾是她们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障碍”。“教材里的案例与临床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因为临床的数据在不停地变动。”王洋说。为了清除这个“障碍”,参赛团队特意到省内优秀的教学医院实习。她们深入急诊科室,学习不同种类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及动态读图的相关知识,积累了大量临床案例。   

短暂的实习过后,她们马上回学校展开集中训练。三位志愿者每人每天从近百张临床心电图中随机抽取一张,让选手读图。如此反复循环练习,直到所有案例图都能被准确读出。备赛后期,学院为她们添置了比赛用的多功能心电图,里面匹配了200多个案例。她们还是通过抽图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200多个案例,每人每天全部过一遍。“等到比赛前,我们几乎把目前案例中的所有疾病的心电图都练熟了。”王洋告诉记者。   

除了苦练基本功,她们还反复训练“有效沟通”,培养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素养。通过与志愿者们扮演的患者在不同情境下展开对话交流,训练专业感、针对性。“护理工作需要团队的精诚合作,抢救病人必须分秒必争。同时护士不单单要求技术精湛,更需要用温暖的语言、真诚的服务、专业的知识去关爱每一位患者。这也是我们这次大赛的成功之处。”王洋说。   

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比赛结束了,可老师们并没有松懈下来,她们马上分析总结这次比赛,把参赛的经验融入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同时也分享给全院的师生。”张双鑫说。老师们的工作激情深深感染了张双鑫她们三个志愿者,所以,她们也在比赛过后立刻返回到自己的实习岗位上。   

一晃时间从盛夏步入初冬,但是对于志愿者们而言,陪同老师们参赛的效应却还在慢慢生发、扩散。   

如今,她们无论进行哪一项临床操作都会想起老师们当日努力训练的样子,想起老师们的每个动作要领。然后,她们也会按照同样标准去要求自己。比如,做心电监护时,需要连接各导联,她们会很自觉地按照规定要求定点后,再去贴电极片。再比如,核对药物的时候,她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老师训练时的那些口述,跟医生核对医嘱,严格把控给药时间、次数和剂量。“老师早已把这种慎独审慎的精神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说这话时,张双鑫语气里充满感激。   

现在,她们仍然时不时地会回想起陪伴老师备赛的情景:   

有一天中午,李琳顶着日头从医院匆匆赶回学校,午饭也没吃,就投入到训练当中。当时志愿者们都在午休,李琳怕吵醒她们,就自己一个人小声地口述,默默练习着各项操作流程。汗水湿透了她的后背,她却没有停歇……   

考虑到比赛过程中带着眼镜操作项目不方便,三位参赛老师纷纷练习戴隐形眼镜。有一天早上七点半集合训练的时候,王洋突然两眼通红通红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原来她是早上五点多就起床练习戴隐形眼镜,可是怎么都戴不进去,结果还把眼睛都戳红了……   

比赛前夕,三位参赛老师把可能考到的心电图种类连夜进行了整理,在去往比赛的飞机上,她们还在一遍遍温习心电图……   

每每回忆起这些场景,三个志愿者心里就无比感动。比赛只有短短几分钟,老师们却为此整整努力了50天。老师们用这个辛苦的过程让她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某一刻,可以真正成为一名护士,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这个过程也让她们深深地懂得,做好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职业精神。   

“老师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志愿者们说。发稿之前,她们依旧在医院认真实习,她们都说自己的理想是像老师们一样,热爱自己的岗位,努力拼搏进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更好地守护人们的生命健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