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视频影像
 
尚无内容。
 
新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长中人 > 正文

精彩长中人

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志愿服务中绽放璀璨光芒———我校2022年度研究生“志愿之星”速写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5日 09:28     文章来源:


编者按: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学习雷锋好榜样”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温暖的成长记忆。长期以来,我校研究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各个地方、各个活动中,都留下了他们投身志愿服务的火热身影。2022年,学校进行研究生“志愿之星”评选,共评选1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志愿之星”,他们积极在各项志愿服务中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的实践故事和志愿生活,感悟他们的志愿情怀。

 

志愿服务,源于责任使命

 

作为学校“杏林青马工程”首期学员班学员,针灸推拿学院的管其凡在两年的青马学习生活中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意志品质,他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热情待人、热心助人。在青马精神的指引下,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在承担中国科协年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吉商大会等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着身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

从进入医学院校那天起,中医学院的贾瑶瑶就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牢记在心里,出于对志愿服务事业的热爱,她加入学校博硕医疗服务团,利用自己医学专业的优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博硕医疗服务团内非医学专业的成员开展培训,带领团内成员学习急救知识、心肺复苏、血压测量等服务项目,保证义诊工作的顺利开展。

幼时求学,中医学院的佘久华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因此他以雷锋同志为榜样,立志成为一名能够有益于社会的人,回报党和人民。他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2021年团省委组织的“学伴+”互助计划、全国中学生冰球锦标赛医护工作、社区义诊等志愿活动;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各类志愿活动,志愿时长总计1000余小时,累计献血1100ml,并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发挥青年中医医生的优势是中医学院的陈锦英开展志愿服务的目标。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她便加入了青年志愿者队伍,一边在努力汲取知识,一边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她积极开拓社区、创建实践基地,带领志愿者们到社区义诊,足迹遍布4个市、8个社区,服务群众约500余人次,耐心细致地解答居民疑惑,指导居民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风采才会璀璨夺目;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春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志愿之星”们始终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永不后退的魄力昂首向前进,在青春征程上自强不息、奉献自我。就像佘久华所说的:“新时代的青年必将能唱好新时代属于自己的奉献之歌,我要做最闪亮的志愿之星!”

 

杏林春暖,义诊温暖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我校研究生积极发挥专业所长,服务百姓健康。

“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护理学院的姜旭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帮助,他牢记雷锋精神,多次深入长春市各大社区参加义诊活动,结合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讲解中医调理和预防保健养生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病意识。血压测量、血糖测量、推拿等服务项目提高了居民对健康的重视,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为社区居民带来了温暖,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医药的文化与魅力。

初入研究生生活,想参加志愿服务的一颗心促使中医学院齐昊天加入了“红炉”青年医生志愿服务团。在团队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他们都怀着一颗志愿服务的赤诚之心。他走进革命老区,了解老区发展现状,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他走到群众身边,为当地居民进行义诊;他走进幼儿园、学校,来到抗疫英雄的子女身边,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传播中医药文化。

贾瑶瑶多次带领组内成员开展社区义诊,先后进入5个社区,服务上百名有义诊需求的居民,她耐心诊治,为许多居民减轻了病痛,面对居民的热情回应,她时刻提醒着自己作为志愿者的使命和中医药事业传承者的责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义诊经历中给她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记忆,也让她充分体会到帮助他人、奉献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志愿之星”们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他们明白这样简单的几个字背后,却是一份沉重的托付;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又是一份怎样的期许;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一份多么坚定的信念。而正是这样一份信念,支持着他们不断前行,为志愿服务奉献自己宝贵的青春。

 

学以致用,发挥专业所长

 

支教是一种磨练,一种奉献,也是一份收获。乡村支教,给那里的孩子们搭起了一座知识与希望的桥梁。

针灸推拿学院的钟祯曾多次思考如何利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本科毕业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赴延边州图们市进行支教活动,她与成员们共同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邀请多位名中医赴图们市开展大型义诊,组织服务地师生学习八段锦等养生功法,以微小行动投身支教事业。管其凡跟随“益行人”支教团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北巴东开展支教,深入山村,走访贫困户,了解乡村医疗情况,对100多位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回学校后,他积极向同学们宣讲,呼吁更多的同学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姜旭满怀建设西部的热情,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踏上了支援西部的征程,毅然决然来到基层,进行支教,用亲身行动响应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这几位同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投身乡村,书写了别样的青春篇章。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粒种子,扎根于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疫情期间,闻令而动。中医学院的孙维芳多次积极投身于抗疫工作,从一开始在室内通过电话与隔离人员进行沟通、观察服药后反应,到看护来电者心理健康等随访工作,她将一颗赤诚之心投入到每一次抗疫工作中,她说:“志愿服务是我选择要做一辈子的事情,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健康管理学院的梁靖加入了团市委组织的志愿者队伍中,负责在规划区域内巡逻站岗、劝散聚集人群、挨家挨户上门开展核酸检测等工作。身为小组内最年轻的志愿者,她主动承担了无电梯小区的核酸扫码工作,她说:“我年轻、体力好、抵抗力也好,我来。在有限的生命维度里,要以自己的奉献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付利婷作为中医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保护他人心理健康的武器,她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梳理疫情期间相关心理学文献,根据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撰写相关文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公益心理疏导讲座,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优化服务内容。

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精研仁术,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无数新时代青年聚集起来,为志愿服务奉献自己的青春,让家国情怀熠熠生辉。

 

创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志愿服务足迹遍布长春市内60余个社区,累计组织并开展义诊400余次,中医养生宣讲100余次,服务群众逾万人……这些成为钟祯的志愿服务印记。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她致力于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不断优化服务团运营模式,整合本硕博多级资源,将技能培训、考核常态化,动态监测居民健康指标并形成档案;她将义诊模式项目化,形成《杏林行动———打造中医药城乡社区助老服务新模式》;她多次受邀参加吉林旅游广播《我是志愿者》节目的直播录制;成功申请“针情守护,爱暖社区”全国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开展的相关工作情况曾受《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网等媒体报道。她说:“从参与到组织,从践行到坚守,10年的志愿经历是坚持、是热爱。”

陈锦英积极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以本地区防疫一线医务人员学龄前子女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思想引领、文明生活、身心成长、科技创新、快乐学习、艺术素养、文化传承”等活动,对孩子们进行陪伴与关爱,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难忘的“七彩假期”。在“强国有我,‘核’你一起”志愿宣讲中,她通过各种事例,宣传绿色核能发展理念、核能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及重大意义,普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康复医学院的刘思敏,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疫情期间无法出门,她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将团队工作重心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建立微信健康交流群,利用各种线上平台宣传抗疫知识,拓展志愿服务阵地,完善服务模式,为开展义诊服务提供条件。她将此种义诊模式应用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在疫情限制下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医疗服务提供实践模式,助力基层医疗,不仅丰富了义诊的形式,也吸引了更多的人群。

 

志愿者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没有终点,志愿服务永远在路上,我校研究生“志愿之星”将继续前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志愿服务活动为“笔”,续写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雷锋日记”,在志愿服务中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