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是高等学校获得荣誉等级最高的国家级奖学金,也是评审最规范、标准最严格的一项奖励,每一位学子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目标。2020-2021学年度,我校共评选出16名本、专科生获得该项荣誉。“榜样就在身边,优秀从不缺席。”他们是广大学子学习之路的榜样、成长之路的标杆,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学霸的世界。
坚定信仰,一往无前
大学阶段是我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节点,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方能面对复杂严峻的挑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他们的庄重承诺。
护理学院的李洁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必须积极进取,她积极参加各项党团活动,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她还不断鼓励、帮助身边想申请入党的同学,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水平,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向党组织靠拢。她带领同学创新开展“重温红色史永远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线下党史学习研讨、红色电影观看、校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团会活动,引领班级同学赓续红色基因,筑牢心中的爱国主义根基,在实践中传承红色信仰。
在部队传输报房多次进行保障工作,准确收发电报2300余次,这是职业技术学院的董佳钰应征入伍后的工作。退伍不褪色,复学后,她积极跟随青马学员班寻访红色圣地,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亲身印证了党的光辉岁月和艰苦的革命历程。她也积极参与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学生党员进班级”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一次次实践锤炼让她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革命先辈的高贵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她不断前行。和董佳钰一样,中医学院的魏子翔也多次在青马学员班的组织下,先后奔赴汪清和西柏坡等地进行红色研修,了解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前辈们的信仰与执着,他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宣讲坚定理想信念,为此,他通过“真理的味道”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向更多人传递信仰的力量。
有人讲述故事,有人传播热爱。药学院的焦云爽选择成为杏林青马工程基地讲解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曾获得“杏林青马工程优秀学员”“杏林青马工程读书标兵”荣誉称号。疫情期间,她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冲锋在前的初心与使命,主动成为防疫志愿者,控制人员流动,宣讲防疫知识,志愿服务时长达100余小时。她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党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我的母亲是一名党务工作者,从初中开始,我就对党有了了解和认识”,健康管理学院的李俊贤在党团组织的培养下,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成为学生党员后,他知道自己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在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和修养的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党团活动,并在其中表现突出,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校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对于针灸推拿学院的杨诗琪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段时间,她每晚都要练习舞蹈、排练节目,只为了能够献出自己对党的一腔热忱,向祖国献出自己的祝福,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更加深对党的认识,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明确目标,为之奋斗
寻找目标并为之努力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求学目标,并为之不懈探索。中医学院的刘鑫早早就坚定了学医的信念,在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学医的种子从小便埋在了她的心里,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学专业,而选择中医,刘鑫说:“因为中医太美。”入学以来,她孜孜求学,遨游在浩瀚博大的中医世界中,中基课上,她深深为中医的整体恒动观、法天则地随应而动的理念所沉醉,既然许身于此,就要通过努力,让中医选择她。在她的身上有很多标签,运动小能手、传媒工作者、红色青马人、双创试验者、热心志愿者,但她说:“更重要的,我是一名中医学生。”
大学是个广阔的舞台,充满了魅力,但也充满了挑战,而健康管理学院的张静玟在时刻准备迎接这样的挑战。她始终坚持以学业为重,图书馆成了她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一没课她就去那里坐坐、看看书,学的越多、看的越多,她越发感到自己学习的局限性,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与老师、同学探讨学术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经过努力,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她坚信环境只能影响一个人,但不能决定一个人。
“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一名怎样的大学生?想要过一个怎样的大学?”或许这是康复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的郑婧雯对自己的“灵魂拷问”。她知道自己不是天生的能者,但她坚信勤能补拙,她一直秉着勤奋、刻苦、虚心求教的态度对待学习,自习室里可以看到她埋头苦读、奋笔疾书的身影,教室里留下了她与老师积极互动的身影,三年平均绩点4.0,她永远是同学口中的“人间清醒”,“当知识还不足以撑起自己想要的未来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书”,她也身体力行这样做。在学习上,她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务实求真,用量的积累完成质的飞跃,从校级奖学金到国家奖学金,是刻苦努力,也是天道酬勤。
事实上,所有的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时刻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为日后成为一名妙手仁心的白衣天使积攒马力。从起初自认为“高难度”的解剖学到如今需要稳扎稳打的“真本事”才能学懂吃透的内外妇儿,一路走来,临床医学院的杨育千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寝室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创实仲景楼,总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他,他深知“学艺不精者不可为医”的道理,也深知自己肩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漫漫学医路,他沉浸在医学世界的求索中,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面对专业学习、临床见习和考研备战的多重考验,他坚信“勤能补拙”的人生信条,义无反顾奔赴人生的每一场山海。总结方法,高效学习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一个恰当的学习方法必不可少。“线上学习,首先态度很重要”,焦云爽在网课期间也依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无论有没有课都会早起,提前准备好相应的书本和设备,没有课时就会复习与预习,线上学习要注重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比自己琢磨更有用”,她说。
除了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自控能力是开展高效线上学习基础。刘鑫给出了自己的小妙招:“如果自控力不好,可以组队学习,也可以参加学院云自习室的活动。上网课期间可以多跟老师互动,保持专注力,效果可能会好一点。”李洁认为线上学习非常考验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只有认真接受线上教学带来的改变,规避掉线上学习的劣势,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线下学习,国奖获得者们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学习体系。中医学院的张雯认为中医学专业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在日常学习中,她形成了自己独创的“五步学习法”,即一预习、二吸收、三复习、四实践、五讨论。在课上,她会跟住老师的讲课进度,课后通过整理笔记复习已有知识,“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药学院兰心田非常注重学习规划,要高效规划学习时间,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做出合理安排。在日常学习中,她也会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天打卡,直到目标实现。“听讲座、跟名师、读经典”是针灸推拿学院的颜沁易的三个法宝,她热爱中医,认为“中医很有趣,如想象中那么奇妙,而又有所不同。”但中医学的浩瀚艰深也曾让她陷入学习瓶颈,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调整状态,查阅资料、变换学习思路,“学如逆水乘舟,不进则退,在医学路上脚踏实地、不断拼搏,我们终会攀上医学的珠穆朗玛峰”,她说。
焦云爽在谈到学习经验时,说:“所有知识的积累都离不开专心、反复、方法这六个字。”她通过抓住老师讲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重视对知识体系的梳理,以书本为主、把书本吃透,形成知识体系,再作相应习题巩固。她还会给自己设定复习计划,让自己在学习中时刻保持紧迫感。一本本笔记承载了她的勤奋和专注,一个个化学式,记录着她的严谨与认真。
护理学院的刘雅雅会不断总结归纳整理知识体系,把每一门课在大脑里形成思维导图,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自己全方位思考的能力,一直以来她坚持不懈地追求“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不骄不躁、稳扎稳打,本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态度,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博采众长”是兰心田的学习心法,她认为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也要善于思考、学会总结,并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她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探索不同的领域,以行践学、拓展视野。职业技术学院的杨译迪善于掌握课程的难点、疑点,总结学习经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她说自律是最重要的,期末考试期间,她通过自己的学习方法系统整理每门课程的结构,积极帮助班级其他同学,与同学一起进步,分享学习的乐趣。
逐浪双创,激扬青春
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国奖获得者们也在谱写自己的双创篇章。焦云爽与创新创业的结缘源自在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公众号上的一篇推文,这篇推文在她心里埋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她加入“丝路通”创新创业团队,又加入到中药药剂创新实验室,参与多项科研项目,之后又走进基层,帮扶农户种植中药材,利用所学知识助力扶贫。科研创新丰厚了她的知识素养,脚踏实地的躬身实践提升了她的专业素养,用百分百的兴趣投入在创新创业中,在她看来,无论是备赛过程中的艰辛挑战,还是打磨项目过程中的困难辛苦,都在全心全意的坚持中转化为梦想路上的靓丽风景。
药学院的杜豫吉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中,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结合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积极参加各项双创比赛,通过不断创新,提升自己不怕困难、勇于钻研创新的学术品质。魏子翔将专业学习与自己热爱的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必修课程之外,还坚持广泛阅读中医课外书,他说:“提升医学专业能力的关键是要不断阅读古籍。”从《圆运动中的古医学》《解读伊尹汤液经》到《本草问答评注》,万卷书后付之实践,从临床中得到启发,通过努力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铜牌。
杨诗琪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守正创新”的中医人,为此,她投入到创新创业中,这让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巨大力量,为了能做出精彩的汇报ppt,她学习了很多电脑知识,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中传递出了她对中医专业的热爱。颜沁易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积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团队一起做出了“防疫香囊”
“五季系列”特色香囊,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双创灵感在专业知识的积累中萌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一次次的双创历练中变得更加厚重。
心存热爱,天地自宽
你的爱好是什么?问及此,许多人都能娓娓而谈,但若问及你为它付出了多少、有怎样的坚持,有些人便瞠目哑然。由此可见喜爱容易,而坚持实难。郑婧雯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坚持的重要,她说:“当知识还不足以撑起自己想要的未来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书。”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讲解梦,她加入文博学社,成为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每次“上岗”之前,她都会努力练熟讲稿、反复演练,在语音、语调、语速、肢体语言和站位等方面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个发音,每一个眼神都很重要,需要一遍遍磨合”,她说。但她从未想过放弃,成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讲解任务,以坚持拥抱自己的热爱。
大学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里,李俊贤成长,并收获着。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积极思考,经常去教室自习,巩固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知识;到图书馆看书,从报刊中了解实事,接受讯息,在书的海洋中收获人文精神;也向辅导员、学长们虚心求教,探讨学习和成功的方法,为自己规划美好的大学生涯,制定学习方案,从选修课到专业必修课,从体育竞技到暑期实践,他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在每个疑难点上下功夫,在每个关键词上做文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篮球是张静玟的挚爱,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她坚持体育锻炼,成为学校篮球队的一员,每天除了学习和工作外,还有不间断的训练,最初的她因不能处理多项工作而烦恼很久,通过老师与同学的耐心帮助,她成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很好地兼顾了学习、工作与篮球。她说,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滴滴汗水与一次次坚持的努力所铸造的结果。
探索是生活的另一门必修课,从兴趣萌发到历经风雨的成长,坚持是对自己所热爱的唯一回馈,而灵感的激发、当下的成长、未来的收获则是对坚持的回馈,国奖获得者们正是凭借自己一点一滴的坚持,收获着每一个当下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