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视频影像
 
尚无内容。
 
新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长中人 > 正文

精彩长中人

王志宏:人体寄生虫学课中的思政奥秘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30日 14:26     文章来源:


人物介绍 

王志宏,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现任学校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先后完成省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2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担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物学》教材主编、《医学遗传学》教材副主编,参编专业著作8部。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负责人、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省级教学团队的负责人。 

人体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它也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课程,其专业度比较高。专业度如此高的一门课,如何才能打造成为蕴含深邃思政内容的“金课”? 

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王志宏教授多年来不断探索、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遴选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前沿热点、重点事件为教学案例,积累了大量的思政素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渐走进人体寄生虫学的微观世界,在显微镜下书写课程思政的宏大叙事。 

跟上“剧情”,开启课堂“追剧”模式

埃博拉病毒为什么会在西非肆虐?中国医疗队运用中国智慧抗击埃博拉;屠呦呦在从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了190次失败;1955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 

这并不是《新闻联播》,也不是央视纪录频道,而是演绎在人体寄生虫病课堂上的精彩“剧情”。 

人体寄生虫学的第一堂课,王志宏站在讲台上突然向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科学有没有国界?”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然而,提出问题的他却并没有立刻解答这个问题,但是20个学时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答案:“科学技术是有国界的,原来从来没寻思过这些事,科技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太紧密了!” 

王志宏认为,很多学生在上这类课程的时候,都有一个意识:科学没有国界,专业就是专业。但如果一开始就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捆绑在一起,难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王志宏这样说。得出这个答案的方法却并非常规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好像“追剧”一样,在环环相扣的课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像是一个挖掘者,一点点“挖掘”到了王志宏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王志宏在授课时经常会引用相关题材的事例,用具体化的故事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于是,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剧情介绍”。讲到寄生虫与病毒的协同作用时,王志宏让学生自主查找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学习资料;在讲解SARS时,为大家介绍了“基因定点清除”等。跌宕起伏的“故事”让学生应接不暇,像是看了一场“大电影”。只是“追剧”还不够,学生们在追剧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任务”: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会导致哪些疾病?埃博拉病毒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把学习变成“追剧”,把查找学习资料当做“剧透”,学生们领任务、追剧情、RPG升级,迫不及待要知道“下集预告”,这样的人体寄生虫学课自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焦点。 

再比如,讲到疟疾时,王志宏通过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例子,鼓励学生敢为人先、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屠呦呦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进而认识到中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从原本医疗水平落后到提出中国方案,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王志宏说:“这样的道理如果只是靠课堂上讲很难达到效果,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则会更让他们容易接受。”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王老师通过故事和事例,就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生动形象的故事让我们感觉知识‘活’了起来。”这是一位同学在听完王志宏讲课后的感受。 

课堂上,王志宏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大量资料来取代老师的“口说无凭”“空洞枯燥”,当学生遇到学习瓶颈时,他则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分享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等到学生带着学习成果再回到课堂上,自然就达到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目的。学生们也说:“这种形式可以让我们本来有些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让我们把一些枯燥的知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门课,掌握更深入的知识。” 

开展课程思政是回归教书育人初心

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是王志宏开展课程思政的心得。“并不是每次课都有课程思政的内容,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找到合适的角度切入进去”,按照这样的理念,王志宏进行了初步尝试,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设计,每次课用8分钟左右,既保证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又进行了思政教育。王志宏说:“这些东西不是老师简单的说教,感觉真实性比较好,确实是他自己查到的。”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学,以丰富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得出结论,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在学生思想深处深深扎根铸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高境界。 

但没有积累的课程思政就是一座空中楼阁,王志宏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要想真正开展好课程思政,老师本身要狠下功夫。王志宏说:“进行课程思政,本身对教师有一定要求,在平时要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要日积月累。”对教师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游刃有余,否则难免会生搬硬套,显得生硬,“学生也觉得效果不好,那就变成说教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想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对教师提出的政治要求,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需要长时间的政治素养的积淀,才会有最后的收获。王志宏认为:“老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政治信仰,他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 

作为学院二级青马学会的青马导师,王志宏也坚持思政教育要“身教重于言传”,要“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不能“对别人都要求特别严,但自己不注意”,因为一个老师上课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包括作为青马导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他一直坚持“上课要有上课的规矩”,要求上课时学生的手机不能发出动静,他自己就绝对不会在上课时看手机或接打电话,要求学生做什么,他一定自己会先做到。 

在王志宏的身上,有严的一面,也有宽的一面。他深知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严”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这份“严”的必要性,“宽”是要真正从内心出发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王志宏说:“你得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好,他就会理解,自然就容易接受了。” 

多元授课方式激发课程思政最大实效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句来自毛主席《送瘟神》的诗句,描绘了旧中国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而这罪魁祸首便是寄生虫中的一种——血吸虫。“现在的学生对血吸虫已经非常陌生了”,王志宏这样说。为了更好地讲授关于血吸虫的知识,王志宏在假期为学生布置了观看老电影《枯木逢春》的作业,通过观看老电影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血吸虫病对当时人们的影响。在讲完了血吸虫病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王志宏又让学生开展课下阅读,学习毛主席的《送瘟神》,于是“消灭血吸虫病,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民防疫战争所创造的人间奇迹”的景象便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王志宏利用课堂上的短暂时间既介绍了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又介绍了国家花大力气在短时间内控制血吸虫病的历史,以此让学生们认识到政府和国家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学生也说:“原来从来没了解这个事,我们科技的发展、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结合是这么紧密。” 

上课好像“追剧”,一个个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的知识在王志宏的口中化成了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剧情”,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听完想听下节”,进而引发学生们关于寄生虫学的奇思妙想,20个学时的人体寄生虫学课就在王志宏的精心设计中来到了尾声。期末时,王志宏带领学生共同开展了名为“我与寄生虫”的主题班会,学生们“浮想联翩,欣然命笔”,纷纷用学习心得、小说、神话故事、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展现了班级的学习成果。 

起初,王志宏只是希望通过班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所以给学生布置了《我和寄生虫》的学习心得作业,题材、内容不限,只要能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即可。令王志宏感到非常欣喜的是,同学们写的都很好,有写小说的、有写神话故事的、有从疾病角度、科学角度论述的……最后,班级同学出人意料地编排了一部情景剧。看到同学们表演的情景剧,王志宏惊叹道:“我是头一回发现这个事,同学脑洞大开,作为一个本科生,能在学习后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体会,我们就达到教学目的了。”因为,这不仅让每个人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寄生虫的认知水平,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形式。学生们也说道:“我们学习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应该联系现实,做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医学生,要把知识学‘活’,以后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对于学生而言,多元化的授课方式让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上重视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融课程思政于无形,让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外,王志宏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实践小学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授课的核心应该是围绕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而岗位胜任力需要多方面的内容来支撑它”,王志宏说,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授课教师也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激发出思政教育的最大实效。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在人体寄生虫学课开课之前,学生们要先学习微生物学,每学期上课前,王志宏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情分析,“课前十分钟”是王志宏进行学情分析的一个法宝。和其他老师一样,王志宏会先问学生学过什么?开过哪些课?当然,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可如果想深入了解学生的状态,这样“流于表面”的问题就远远不够了,而王志宏却会用让学生感兴趣的小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大家小时候是否吃过塔糖?是否用过篦子?” 

“塔糖是为了解馋的吗?篦子是干什么用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前期的学习基础,王志宏在提问时会特别在问题上下功夫,通过趣味性的例子了解学生们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对寄生虫病了解的程度。“但这样的例子一定要下功夫,一是让学生有兴趣,二是要问出深度来。”对学生有了一个基础“画像”后,王志宏会看看学生的学习笔记,更深一步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能力水平,进而规划后面的课程。王志宏说:“我们所说的学情分析主要就是关注学生学过什么、什么状态,要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才是个好老师。”在王志宏看来,学情分析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对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课不是就上一次,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所以,王志宏对“绪论”部分有着特别执着的要求,其他老师只用20多分钟介绍的绪论,王志宏却会用单独的2学时进行讲授,而从绪论中衍生出的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学情把握,才是王志宏执着于“绪论”的原因,王志宏说:“我通过这些问题感受到学生的能力,然后我才知道后面怎么办。”王志宏举了自己上选修课的例子,选修课的课堂上包括了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这样的“绪论”就更加难上了,但了解学生的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选课的目的、学习目标是王志宏永远不变的坚持,“在这个选修课当中,我一定会做到让你们每个人都有所收获”,王志宏在课堂上这样对学生说道。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这是王志宏的追求。 

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王志宏会有所侧重,如果这部分的知识和护理学专业结合更紧密,王志宏就会进行拓展,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写写相关的文章;下一部分内容可能跟中医学专业结合比较紧密,就会重点提问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一样的内容。王志宏说:“学生选这门课有不同的目的,即使我这一堂课有100个目标点,但对每个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一定都需要掌握,这就是你对课堂的把握情况,作为老师,要注意这些问题。” 

教师的自我革新,从严于律己开始

教学中,王志宏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他以“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原则为例,说道:“在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基本原则,要坚持宪法至上。教学也是,再好的教学手段、再时髦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和课堂实际相结合,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就是个花架子。”例如开展PBL教学法,要明确教师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做好哪些前期准备,如果教师缺少准备,只是为了用而用,那就达不到教学效果,而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王志宏长期践行的。不论是专业课教学,还是开展课程思政,王志宏都坚持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储备,不能光吃老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备课,现在很多年轻老师倡导学生做思维导图,但“你要求学生做思维导图,首先自己要先做好”,以王志宏自己来说,在布置给学生之前,他会先理清自己的讲课思路,也做上一份,待学生都做完以后再将自己的展示给学生。 

王志宏特别注重讲课要体现出老师独特的见解,避免照本宣科,既要拥有讲出书本知识的能力,更要具备解读书本背后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王志宏说:“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革新的过程。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教学相长,教和学一定是两个方面的。”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王志宏不断攀登着新时代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新高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