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现代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伴随着养生热,各种养生书籍也持续走俏,使得养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细细追究,什么是养生呢?用中医的观点来讲,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生之道”,即让自己的身体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的方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便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养生智慧,其中所提及的养生之道,不但没有因为时间的洗礼而变得陈旧苍白,反而历久弥新。
内经之道法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了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大有值得推敲之处,仔细分析,我们便不难发现,内经将养生分为“一道三则”。所谓“一道”,即“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为知道;道为道理、道德之意;其知道者,即知道养生道理、道德。法者,合也;阴阳即为阴阳之道、规律。法于阴阳即取法于变化规律。和是合乎的意思,术数指调整精气神之法也。
“三则”,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食即食品;饮是饮食、饮酒、饮料之意;有节则是说有节制;起指起床、活动;居为住宿、休息;常乃常规、规矩的意思。妄为,不常规的行为;劳是操劳、操心、操持;形与神俱则有四层含义,一者,养形,形为神之宅;二者,养神,神为形之主;三者,无神则形不可活;四者,即精神与身体都健康。
此外,内经又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养生“九法”: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恬惔虚无,真气从之;三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四是以志闲而少欲;五是心安而不惧;六是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七是从其欲,乐其俗,美其食,任其服,高下不相慕;八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九是不惧于物。
在养生的“一道三则九法”之外,内经之中亦记载了“半百而衰”的原因:“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中提及了十条养生的禁忌,这是相对于“一道三则九法”而言的,没有做到养生的道则法的十个具体例子。总而言之,凡是没有保存精气的充足,不适时、适当地使用精气,只图一时的所谓的“快活”,违反养生之道的,便位于这养生禁忌之列。
因此,内经在养生总的道则法下,又提出了男子八为数、女子七为数的生理变化及其衍生的一生养生之道。总结一下,便是男子五八四十岁时,应调肾气,重视发堕齿槁;六八四十八岁时,则调阳气,重视面、发鬓斑白;七八五十六岁,要调肝气,重视筋骨、精少、天癸竭,注意护肾。八八六十四岁则应调五脏,护全身,重视行走和行为。女子五七三十五岁之时,调阳明,护面与发;六七四十二岁之时,调三阳脉,护面与发;七七四十九岁之时,调任脉、太冲脉,护天癸。由此,男女可以保身长全。
另外,内经提及了四季养生总法则,也就是春夏秋冬各有所养。春三月发陈,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增甜减酸,赏而勿罚,护肝,养生之道,在于增奉长之力;夏三月番秀,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增辛减苦,护心,养长之道,增奉收之力;秋三月容平,宜早起早卧,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护肺,增咸减辛,养收之道,增奉藏之力;冬三月闭藏,晚起早卧,必待日光,无泻皮肤,护肾,养藏之道,增奉生之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内经直接提及的养生之道大致如上所述,也成为了今天众多养生方的理论依据所在。
南征 祝志岳